16.6万立方米!国内首创分离式海中钢沉井完成全部混凝土浇筑
逐浪新闻记者:方天威
通讯员:彭仕洲、席婷婷
7月9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精准入仓,厦金大桥(厦门段)刘五店航道桥西锚碇沉井混凝土全部完成浇筑,标志着西锚碇夯实“底座”,为后续工序施工奠定坚实基础。

由厦门路桥工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建设、中交二航局参建的厦金大桥(厦门段)起于厦门本岛,东部接入厦门翔安国际机场,全线长19.62公里。刘五店航道桥是厦金大桥(厦门段)关键控制性工程,全长1948米,为五跨连续三跨吊组合桥塔平面缆悬索桥,主塔高178.1米,主跨928米,是福建省内最大跨径桥梁,也是福建省首座全离岸式海中悬索桥。

锚碇是刘五店航道桥的重要受力构件,依靠其巨大的重力、摩擦力拉住主缆,主缆再通过吊杆连接桥面,从而承载起桥面以及车辆的荷载。该桥梁两个锚碇分别位于东、西主塔后方,锚碇基础采用了国内首创分离式海中钢沉井结构,即单个锚碇以两个分离式钢沉井作为基础支撑。钢沉井相当于锚碇结构的“底座”,起到压舱石的作用。

西锚碇单个沉井长66米、宽48米,总高度43.7米(含围堰),浇筑混凝土前总重约1.8万吨。沉井在泉州船场完成拼装后,由五艘拖轮牵引和助推,跨越159公里海域运抵施工区域。抵达后项目团队采用“注水重力沉放+多点监测+实时调整”组合策略,精准完成沉放作业。随即启动钢沉井混凝土浇筑,整个过程共分7次分层施工,总浇筑量高达16.6万立方米,相当于可填满87个标准游泳池,混凝土总重量约39.84万吨。单个沉井内设置24个作业孔,结构复杂、空间局促、钢筋密集、施工中需在井壁、隔墙、底板及顶板等关键部位分层分块浇筑混凝土。浇筑时不仅要确保混凝土填充至井壁与隔墙最深处,还必须通过充分振捣防止出现蜂窝、麻面等质量缺陷,对施工工艺、设备布置及人员组织管理提出极高要求。

“在海上建造这样体量的锚碇,没有任何一处环节敢掉以轻心,每一次浇筑都是一场硬仗。”厦门路桥工程公司厦金大桥(厦门段)项目A1标段项目经理陈振福说。为确保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密实度和整体质量,项目团队应用智能冷却水循环系统,通过实时温控和仿真分析,有效控制水化热,避免了因浇筑时温度过高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的风险。
“从封底到顶板,历时近半年,技术人员昼夜值守,实时监测混凝土坍落度、温度等关键指标,确保浇筑连续衔接不留冷缝,保障了沉井结构一次成优。”中交二航局厦金大桥(厦门段)项目副经理李洪军说。

在顶板浇筑过程中,工序复杂、时间跨度长,极易导致前期浇筑混凝土已初凝、后续新浇混凝土难以与之充分融合,从而形成冷缝质量隐患。项目部优化浇筑方案,细化施工段划分,增加人机资源投入,并通过严格控制层间浇筑时间、覆盖新旧混凝土等措施,有效解决冷缝难题。此外,针对可能出现的蜂窝麻面、孔洞等质量通病,项目团队严格管控混凝土和易性、分层厚度及振捣工艺,确保了浇筑密实成型、外观质量优良。
西锚碇钢沉井混凝土浇筑完成,推动项目下部结构施工迈入新阶段,为后续锚碇系梁、锚体等施工提供了条件。
厦金大桥(厦门段)作为落实“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的国家重大战略工程,是构建厦金“同城生活圈”的先手棋,全线通车后将与翔安机场、厦金航线共同构建起对台海陆空立体交通新格局,对福建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