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季度重大工程投资超500亿元,2号线西延伸、18号线二期年内建成


今年,上海市重大工程计划投资额来到历史峰值,达2400亿元,项目体量及落地难度均超越以往。但一季度实际完成投资额507.9亿元,超额完成500亿元的目标,代表发展新动能的科技产业项目抢先发力,成为拉动投资引擎。
上海市重大工程建设按下加速键,背后有四大加速器持续“供氧”,推动项目早开工、早投产。
市重大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还会继续加快节奏,推动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张江实验室研发大楼等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美的集团第二总部、东软上海科技中心、网易文创园等产业地标年内建成。

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

美的集团第二总部
持续加大投资力度
上海向来以工业立市,三大先导产业正加快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今年一季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建设态势迅猛、表现活跃。基础设施作为千亿基本盘稳步增长,一季度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二期工程、邬桥粮库改扩建项目开工建设,沪杭客专上海南联络线建成投用。
今年还将有一批基础设施、民生项目建成,包括轨道交通2号线西延伸、18号线二期、军工路快速化改造、外环东段(华夏中路-龙东大道)改建、金海路(杨高中路—华东路东段)改建、九院祝桥院区、瑞金北院嘉定院区、长征医院浦东新院、金山乐高乐园、上海大歌剧院。

轨道交通2号线西延伸

轨道交通18号线二期

军工路快速化改造

外环东段(华夏中路-龙东大道)改建

金海路(杨高中路-华东路东侧)改建工程
同时一批项目加速推进,上海东站、浦东机场四期、小洋山北作业区集装箱码头及配套工程、市域线上海示范区线。今年3月,备受关注的轨道交通22号线(崇明线)长江区间隧道完成掘进,预计2026年基本建成,将极大缩短崇明和市区的通勤时间。

轨道交通22号线(崇明线)
“今年,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强,实际上也反映了上海持续加大投资力度,推动经济稳步回升向好的信心和决心。”市重大办有关负责人说。
审批流程环环优化
市重大工程的推进速度,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上海整体的营商环境水平。上海设立市重大办至今已有36年,随着城市发展,空间资源日益紧张,项目建设体量不断增大,生态环保要求也越来越高,市重大工程推进正面临着制度优化和技术攻坚的双重挑战,涉及的环节和部门也越来越多。
今年,四大加速器持续推动市重大工程建设。一是,优化审批流程加速器。营商环境行动方案8.0版出台,审批流程环环优化。如,建立重大产业项目绿地平衡机制,探索用地用林审批联动机制,强化重大工程审批专人服务、全程帮办、容缺受理,进一步规范建筑工程分期验收。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在确保合规、安全的情况下,进一步压缩时间。
二是,优化征收腾地加速器。针对轨道交通项目容易碰到的前提腾地征收难点,多部门联合出台了新措施,并在轨道交通19号线凉城站、轨道交通20号线广泉路站开展试点,目前两个站点都已经正式启动征收。用好国企动迁工作平台,持续推进重点腾地点位交地,轨道交通澄江路车辆段、18号线二期庙行停车场、21号线一期金桥站、沪渝蓉高铁项目都因此受益。
三是,优化资源要素保障平台。类似铁路、地铁这样的线性工程,沿途可能会占用不少空间资源,也会导致建设效率下降。《上海市市重大工程建设涉及资源要素保障实施办法》的出台,强调了前期设计方案优化,尽可能降低资源占用量,资源要素提前排摸、节约集约、占补闭环,保障一批国铁、市域线、轨道交通的地、水、绿、林等占补。
四是,优化涉铁涉电工作平台。针对市重大工程建设经常碰到的涉铁施工、电力配套和管线搬迁等问题,引入国家电网、国铁上海局等相关企业,建立对接平台和定期会议机制。目前解决了一批问题,包括上海松江站的验收、沪苏湖铁路电力配套问题,220KV输变电工程跨越铁路问题、轨道交通20号线广泉路站涉铁施工问题等。
原标题:《上海一季度重大工程投资超500亿元,2号线西延伸、18号线二期年内建成》
栏目主编:陈玺撼 题图来源:李茂君 摄 图片编辑:苏唯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戚颖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