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佛山:集成改革谋突破 协调发展创未来

时间:

环两江先行区是佛山承东启西梯次发展的中部枢纽。廖明璨 摄

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佛山锚定“三年初见成效”目标,正以一场重塑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改革实践破浪前行。

不久前,佛山时隔两年重返新一线城市梯队,其城市人活跃度与新经济竞争力超越半数省会城市;更连续两年斩获省级“百千万工程”考核优秀等次,成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鲜活范本。

作为广东省唯一一个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佛山用实践证明:当改革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集成,当制度创新深度融入城乡肌理,便能为区域发展注入持久动能。佛山的探索,生动诠释了“百千万工程”的实施路径,更为全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贡献经验。

战略革新 城展新姿

改革,是佛山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底色。这在城市区域战略布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从全省乃至全国来看,佛山发展相对均衡,是广东唯一所辖县(市、区)GDP均超千亿元的城市,但全面审视仍能发现区域差距。禅城、南海、顺德三区面积占全市的53.5%,GDP、常住人口占比均超过八成。高明、三水两区面积占全市近半,而GDP总和仅为顺德一个区的六成。

区域发展不平衡,成为制约佛山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难题。2023年,为破解这一现状,北向战略、西进计划应时而生,成为佛山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

北向、西进的战略意图高度相似,核心目的均为区域协调、战新产业、空间优化:前者突出先导型经济,聚焦战新产业,以产业园区为依托;后者依托广州新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枢纽西进”,关键词是复合型经济,目标是建设佛山西部经济新中心。

推进两大战略的同时,一个跨区域协同的重大布局也在加速展开。市内,“南三”与“顺高”两对“CP”频频牵手;市外,佛山携手茂名、云浮,创新设立各类“反向飞地”。

南三、顺高的协作,是佛山首次以建立结对协作机制方式推动跨区域合作。他们并非简单的“强区”帮扶“弱区”,而是充分发挥南海、顺德牵引作用、辐射效应,充分释放高明、三水的后发优势、空间潜力。

今年以来,佛山着眼更大格局。为让原本相对独立的北向、西进实现系统化、一体化布局,形成更强发展版图,佛山将目光聚焦到这些战略的交汇点——环两江先行区。

环两江先行区,这片西江、北江环抱的土地,从地理维度看,是北向、西进的必经地带,是佛山承东启西梯次发展的中部枢纽;从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看,承载着“发展之腰、突破之腰”的多重使命。

不到半年时间,这里改革创新动作频频:编制了总体规划和3个专项规划,出台治水兴水、城乡环境、文旅、交通等18个专项行动方案,形成政策矩阵;再加上总投资额1812亿元的178个重点项目与28项关键改革事项的精准匹配,展现出佛山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系统思维。

新型城乡社区建设改革、水经济项目联审联批制度改革、集体经济“分润模式”改革等多项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在此先行先试,使其成为集成式改革的“核心实验场”。

“三箭”破局 产业焕新

推进“百千万工程”,产业跃升是破局的关键引擎。

面对传统产业占比高、新兴动能待培育的转型阵痛,佛山以“三箭齐发”的产业改革策略,回答了制造业大市如何突破增长瓶颈的时代命题。

今年1月初,佛山提出要坚持“两条腿走路”,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布局“三箭齐发”,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

这是一次产业形态的深刻重塑。在此过程中,传统产业转型展现“老树新枝”的发展态势。全市近8000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超75%的渗透率背后,是“龙头示范—链主带动—集群抱团”的改革方法论。

同时,佛山通过实施“人工智能+制造业”融合发展战略,引导更多企业投入到数字化浪潮中。例如维尚家居通过接入DeepSeek,打造行业首个“AI设计工厂”,让个性化定制实现批量生产。

新兴产业培育同样体现破立并举的改革思维。200亿元新动能产业基金,推行“国资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闭环,打破了传统招商引资的路径依赖,促进智能机器人、医药健康、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今年上半年,佛山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56个、总投资988亿元,正泰华南总部、南方电网电力物资绿智循环利用广东基地等项目相继扎根。

更值得关注的是,“增资扩产也是招商引资”的理念革新——今年上半年,1295.84亿元的增资规模、36.86%的同比增幅,说明本土企业的再投资热情,往往比外来招商更能反映区域经济的真实活力。

在佛山战新产业的培育名单中,新型电力系统装备产业虽“入场”较晚,却以惊人爆发力,迅速跻身新兴产业“增速第一梯队”,今年上半年签约项目22个,投资额达210.06亿元。这源于佛山创新央地合作机制——与南方电网、上海电气等央企国企搭建全方位、深层次对接合作桥梁。在此机制下,上海电气集团输配电装备有限公司佛山新型电力装备产业园、南方电网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重大项目纷纷落地,形成产业集聚的“强磁场”,剑指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

密集改革举措下,佛山正重塑产业形态,从“制造大市”稳步迈向“智造强市”。

城乡破壁 融合新生

改革还在继续。

长期以来,土地碎片化都是困扰佛山城乡融合的难题。为此,佛山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例如研究出台全市点状供地实施细则;南海区探索出“地券、房券、绿券、金券”四券制度等创新做法;全市域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土地腾挪置换、连片利用,2025年落地项目25个,完成投资33.96亿元、规模位居全省第二。

此外,为激发农村集体经济新活力,佛山选派89名乡村职业经理人、24名兼职乡村“金融主任”“宣传主任”到村工作,并在南海区探索集体经济“分润模式”改革、在禅城区探索创新都市农村现代化模式,目前佛山集体经济收入超亿元村居总数达87个,全市所有村集体收入均突破100万元。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困境,答案还藏在公共服务的均衡、城乡风貌的蝶变中。

在公共服务方面,34所新改扩建学校带来的3.3万个学位,高明、三水两所高中的市属化调整,让优质教育资源不再是城市“专属品”;29个医联体、80个专科联盟构建的医疗网络,印证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是摊薄而是扩容”的改革思路;近期,佛山在推动公共服务均衡配置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先后启动环两江先行区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卫生健康强基创优行动,推动石门中学、佛山一中等本土名校下沉基层,力争今年办成11所“名校”托管学校、新建“名校”3所;推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佛山市中医院等5家高水平医院与先行区6个镇街基层医院结对共建,各打造1—2个重点专科……

一系列举措表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层密码,在于让每个参与者都能触摸到改革的温度。

在城乡风貌方面,佛山推动环境品质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大抓人居环境整治、风貌连片提升、绿化美化建设。

如今,佛山的“含绿量”显著提升,城乡融合与美学理念正重塑佛山颜值,共同勾勒出佛山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图景。

不论是城市战略布局更新、产业形态重塑,还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风貌改善,都蕴含着佛山集成式改革的鲜明特质:不是单个领域的孤军深入,而是各方面改革的协同推进;并非简单的政策叠加,而是发挥制度的乘数效应。

这种全面考虑、整体规划的思路,正是佛山能在“百千万工程”中一直走在前面的根本原因。

今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期待佛山以改革“金钥匙”打开更多发展新局面,让“百千万工程”在南粤大地结出更多硕果。

撰文: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