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一门“大课”产生694个研究课题,学思践悟环环相扣撬动深层次教改


694个研究课题,由约3700名2023级本科生分组完成,内容从乡村振兴到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从养老政策到儿童先天缺陷的筛查……这是复旦大学前不久进行的一次特殊的作业展示,集中展出该校“强国之路”思政大课一个全新阶段的学习成果。
此次2023级本科生课题作业展示嘉年华活动,不仅吸引了众多师生参观,选课学生也纷纷来到现场,在自己欣赏的作业海报上贴上“我最喜欢”“交叉碰撞”“触发灵感”等标记,对作业进行“票选”。
复旦大学教务处负责人林伟介绍,学校的各类本科生科研计划也会对这些课题开放申请,“对于优秀的课题,我们将支持学生继续研究,接下来还会为优秀学生在相辉堂开设风采分享专场。”
用一堂名师荟萃的思政大课,牵引学生思考强国之路如何走,感悟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青年学子的责任所在,并鼓励学生真正走上强国之路,同时撬动学校的本科生教学改革——这正是这门为期2年、2个学分的课程的价值之所在。
“学思践悟”环环相扣,探究式学习受欢迎
在作业嘉年华上,生命科学学院2023级本科生禹慧泽和同学的研究课题——淡水生态系统浮游动物多样性探索,引发不少师生的兴趣。这个课题正是来源于思政大课上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讲解与讨论。
复旦大学从2023年底推出思政大课改革,对原先的“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升级,由院士、知名学者和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行业专家共同组成“天团”,同上一门以“强国之路”为主题的思政大课。
区别于普通课程,思政大课按学、思、践、悟四个阶段设计,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探究式学习。去年底,在完成了学、思、践三个环节之后,思政大课师生们的1146项课题开放申请。而眼下正在展示的思政大课“悟”阶段的课题,均是2023级学生分组后在老师指导下做的课题研究与项目学习的成果。
“一改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模式,这门特殊的思政课让我们真切意识到,年轻人有很多可为之处,也促使我们更渴望学以致用。”禹慧泽说,在思政大课上,除了老师授课,小组讨论、实践环节也让同学们印象深刻。结合授课内容,老师带着他们调研了上海多处湿地,这也促成禹慧泽和伙伴们深入思考,该如何把自己所学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师生互相启发,发现真问题着眼大课题
强国之路上,大学生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又该如何肩负起责任?不少授课教师都认为,一门思政大课要让学生真正走心、有获得感,教学组织形式很关键。
记者发现,此次作业嘉年华展示的课题,多数是由不同学科的学生“组团”完成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强国之路”思政大课不仅组建了多学科背景的授课团队,在讨论课上,学生也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这样的组织形式有助于让更多学生在初始学习阶段就淡化学科边界。
现代物理学研究所青年教师杨洋主持的讨论课上,就有文理医工不同学科的学生,“这当然对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我在讲课时,必须考虑到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过,令他惊喜的是,学生在实践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互相启发碰撞出了不少灵感。
他此次指导的一个无人机相关的课题项目,是由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学生和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学生合作完成。“理工科的学生对于技术更熟悉,而文科的学生对于应用场景更有想象力。他们在一起丰富了无人机平台,对未来无人机在各种场景中的应用提出了修改方案。”杨洋说。
除了把专题大课讲好,2023级约3700名学生还分为188个小班,分别由国家级人才、书院导师和思政老师组织开展3次小班讨论课,由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真问题、探索好议题、着眼大课题。
在现场教学环节,学生们按照分组,前往全市193个现场教学基地。出发前,基地行业专家与学校思政老师共同设计、确定若干思考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现场教学时,又分为专家授课、互动交流、参观实践三个环节,让学生理解科研之用,激发他们对“强国之路”的思考。最终,每个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课程学习,凝练出调查研究的课题并完成。
提升提问能力,“大课”撬动教学变革之思
值得一提的是,思政大课改革还牵引了学校的小班课教学改革:如何通过小班讨论课提升学生的思辨和提问的能力。这也是很多高校一直在探索却未能解决的问题。
“如果说思政大课上学生的提问,提醒我们认真思考日常教学该如何让学生学会提问、敢于提问,那么小班讨论课则让学校意识到,提升小班讨论的质量迫在眉睫。”复旦大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徐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实际上,“强国之路”思政大课的首次小班讨论课结束后,老师们发现,讨论课存在一些共性难题:老师组织讨论课的经验不足,而学生参与讨论课也同样如此。长期以来,老师们习惯了在课堂上“唱主角”。但眼下,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客观上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在当下显得至关重要。
此前,不少高校分管教学的负责人也都谈到,高校开设讨论课,一个主要难点就是很多老师习惯于问“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一些高校即便开出了讨论课,深度讨论往往也比较少。复旦大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思政大课也将作为学校抓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致力于提升学生提出问题、回应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更多有理论深度、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派”。
原标题:《复旦一门“大课”产生694个研究课题,学思践悟环环相扣撬动深层次教改》
栏目主编:樊丽萍
来源:作者:文汇报 姜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