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一件校服该有的温度

近日,广东因一则有关“校服”的新政,受到网友关注。这一政策之所以引发社会共鸣,因其切中校服管理的沉疴顽疾。
对于广东省教育厅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社会的关注点聚焦在“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学生、家长购买校服或捆绑销售”“非城镇中小学校原则上不要求统一着装、购买校服”,坚决制止高端化、奢侈化现象等,并将民办、中职学校纳入监管体系等。
其实,不仅是广东专为“校服”出台管理意见。近几年,江苏、北京、浙江等地也先后出台类似的指导意见,从政策层面为校服保驾护航。

为何一件衣服引发各地主管部门纷纷出手,一个并非“创新”的规则再次引发网友关注?众所周知,校服绝非普通衣物,作为校园文化重要载体,它既承载着一代代学子的青春记忆,更承担着培养学生归属感、避免攀比、促进平等的教育功能。统一的着装能有效消除学生间的经济差异,能激发学生的团体意识。万千网友的议论也并非聚焦于是否需要统一着装这件事,而是对于校服存在的“奢侈化”“质量差”等现象的不满,就如同一位网友所说:“都穿校服挺好的,既避免因穿着发生攀比歧视,又整体美观有朝气。但校服要实用便宜,在大家承受价位内。”
为构建公开透明的决策机制,包括广东此次出台的《意见》,很多地方都明确了选购校服时要 “广泛征询家长意见” “校服选购需征得三分之二以上家长同意”等。尽管如此,每到录取季,随着录取通知书到来的,往往还有一份长长的校服清单。家长们要干的是把关尺寸和缴费,而无法选择品牌和种类,实际操作中也往往演变为“签字走过场”。不论家长是否愿意,衬衫、外套、背心、裙子、领带、徽章、皮鞋、袜子等多达几十种的衣服和配饰,都是必选品。用网友的话:“即使单价不高,也顶不住数量太大”。可以说校服改革的关键不在于“是否统一”,而在于“如何统一”。广东的新政刚刚出台还尚未落地,已有家长担忧:即使校服采购流程被规范,但是否会催生“班服”“社团服”等替代性消费?这种焦虑揭示了教育去功利化需建立长效机制。
期待政策在每一个环节都被认真对待、严格执行,让每一件校服都成为传递教育温度的纽带。
(刘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