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新会:联系点、监督员上线!规范涉企行政执法出新招
法治化营商环境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软实力。2024年,江门市新会区建立“1+1+N”行政执法协调监督机制,组建工作专班到各执法部门开展“驻点式”监督,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执法,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
为更深层次掌握涉企行政执法难点问题,上述专班首次增加“社会力量”参与执法监督,印发《新会区行政执法监督联系点和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员工作办法》,确定7家民营企业为执法监督联系点、10名行业代表为执法监督员。
据悉,监督联系点和监督员代表直接参与执法监督工作,目前已开展执法现场履职监督4次、参加执法座谈8场、提出涉企执法监督意见和执法需求25条。
“专业监督力量”和“社会监督力量”的有机贯通,是新会区适应新形势,规范涉企行政执法的重要渠道。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新会区持续推出分类信用监管、包容审慎监管、合规经营监管等执法惠企举措,进一步加强涉企执法监管,让企业成为检验涉企执法成效的“体验者”和“发言人”。

以信用监管“引擎”
驱动涉企执法新方向
企业代表提出:涉企执法检查要秉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理念,优化企业信用机制,实现检查方式多样化,减少对企业运营影响。
行政检查是行政执法主体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的重要方式。2024年12月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对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作出了系统全面的规定。
2024年以来,新会区以成功创建广东省信用县建设专项类首批示范单位为新起点,持续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坚持执法检查“应联尽联”,全区设立“双随机、一公开”抽查计划112个、“综合查一次” 应用场景26项,以“组团式”联合执法检查为企业减负担、减干扰。
目前,新会区在道路运输、园林绿化、食品药品、建筑业、劳务保障、市场监管、税务、公共卫生、水利、房地产业等领域均已建立分类分级监管机制,运用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和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实行差异化分类监管,对信用良好的企业减少抽查比例频次,对重大失信案例重点开展提醒、警示约谈、失信惩戒等跟踪核查。
此外,新会区还出台《关于加强市场主体失信联合惩戒规范执行与协助执行机制的意见》,实现市场主体信用监管向司法案件应用延伸。新会区人民法院实施失信惩戒宽限期制度、税务机关实施“事前、事中、事后”提醒服务等助企措施,持续深化信用修复“一口受理、一次办成”改革,通过全程网上办理将超过20%的经营异常市场主体移出异常名录。
以包容审慎“标尺”
校准涉企执法温度
企业代表提出:市场主体出现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多半由于对法律法规不了解,一旦被查处可能面临高额罚款,执法机关要给予市场主体一定程度的包容和改正机会。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包容审慎监管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完善与创新创造相适应的包容审慎监管方式”。新会区自2021年落实执行免罚清单、道歉承诺从轻处罚、执法观察期等制度,为全区30多万户市场主体带来了利好,也让营商环境更加包容。
环保领域执法观察期制度在新会落地见效。近日,江门市生态环境局新会分局检查发现某公司存在废气排放管理的违法情况,考虑系初次违法、积极配合调查并积极整改,同时未造成实际的环境污染后果,执法部门发出《执法观察期责令改正违法行为通知书》,并根据整改结果最终作出免予处罚的决定。
在安全生产高频检查领域,新会区执法机关合并检查事项,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大幅压减检查频率,对一般隐患以督促闭环整改避免“运动式”“一刀切”执法,切实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
数据显示,2024年安全生产执法部门通过整改指令书对一般隐患督促整改率提升了32%,新会区累计办理轻微违法减罚和免罚案件约394件,免罚总金额超259万元,免罚案件数量和免罚金额均呈逐年递增趋势,为企业打造更宽松、安全的营商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新会区还创新涉企行政执法争议处理机制,延伸和补充包容审慎制度。印发《关于行政复议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将行政复议窗口覆盖全部园区,进一步畅通涉企执法纠纷的复议渠道。
新会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涉企复议案件全过程,与重点执法机构建立纠纷反馈联动机制,2024年以来以复议调解执法矛盾24次,推动执法案件复议和诉讼率同比下降50%。
以执法服务“基石”
铺设合规发展新径
企业代表提出:行政执法与企业经营并非对立关系,尊重企业合法权益,耐心倾听企业诉求,减少企业抵触情绪,帮助企业发现问题,为其提供合规经营帮助和指导。
近年来,新会区积极探索行政执法“监督+服务”,持续优化“邀约式”上门服务、“监管预警”等执法服务方式,为企业“减负担”的同时更注重“加服务”。
新会区应急管理局开展“万名专家下基层服务帮扶促安全”行动,积极对接省优质专家资源,派出6个帮扶督导组深入重点领域的企业和场所开展帮扶指导,协助企业做好隐患自查自纠,强化应急处置培训,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把脉开方”。在市政公用设施启动“服务跑在前”模式,交通部门、交警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以联合踏勘、联合验收等方式强化许可后续监管,实现企业“零跑腿”。
在工程建设领域,新会区在77个规模以上工程工地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充分运用视频识别、大数据筛查等手段开展“非现场检查”,为企业提供违法问题“监管预警”,让执法人员“带着问题”前来,切实减少入企次数,有效提升监管效率。
“期待在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标准、优化执法方式和强化执法监督等方面,能有更实的举措。”江门市纵天汽摩配件科技有限公司监督代表说。
行政处罚不是最终目的,合规经营才是执法初心。下一步,新会区将统筹抓好规范涉企执法检查政策措施落地,做实做细“综合查一次”,优化分级分类精准监管模式,编制“一域一册”执法指南,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以一流的营商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赋能增效。
来源: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