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知识产权看山东|梨花香里说丰年 冠县喊你看梨花

时间: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8日讯(山东经济广播记者张晶晶)

春风拂过鲁西平原,冠县万亩梨园内,万顷梨花正吐蕊绽放,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每年这时候,俺们村的梨花节都热闹得很,梨花一开,丰收的希望就来了!”站在“中华第一梨园”的观景台上,兰沃乡韩路村党支部书记冯俊奎脸上写满期待。

冠县梨有2100多年的种植历史,目前以酥梨、鸭梨、秋月、丰水、黄金为主的梨树达5万亩,年产量17万吨,是享誉齐鲁的“果盘子”。然而,梨产业一度面临挑战:品种老化、市场低价竞争、品牌附加值低……

“过去的梨子一斤才卖几毛钱,自从有了‘金字招牌’以后,像我们的丰水梨一斤能卖到3块左右,像我们的秋月梨一斤能卖到4.5-5块左右!”清水镇刘屯村德盛果蔬专业合作社果农孙凌风感慨道。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冠县市场监管局通过商标兴农、标准兴农打造的一系列品质升级工程。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这项冠县鸭梨的地方标准终于在今年2月份正式发布实施了,梨果的农药残留、糖酸比都有了硬杠杠。”冠县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一级主办朱延红说。

这项由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指导、山东冠县沙鑫果品专业合作社起草的《地理标志产品冠县鸭梨》地方标准明确了农药残留、品质指标等关键要求,通过配套开展农资专项检查,既保障了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又推动鸭梨产业链标准化升级,为乡村振兴提供“品质引擎”。

“2006年经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冠县鸭梨”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强化品牌建设,积极引导66家企业、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注册梨商标91件,有了地标和商标的加持,冠县鸭梨的名气越来越大,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冠县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郭子恒介绍说。

如今,冠县清水镇刘屯村的“东源牌”梨名头越叫越响,每年往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的出口量达7千吨,产值4000多万元。

不仅鸭梨出彩,冠县近年来培育的新品种“冠县酥梨”也火出了圈。酥梨个大核小皮薄肉白,酥脆香甜多汁无渣,平均果重460克,含糖量超过15%,可谓梨中上品,深受消费者青睐。

范寨镇冠优数字果园种植示范基地负责人聂路平说:“市场监管部门和林业部门已经启动了“冠县酥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工作,地理标识不仅是冠县酥梨的‘身份证’,更是打开高端市场的金钥匙。”

随着申报工作的推进,冠县酥梨的产业化发展步入快车道。2023年“冠县酥梨”载入当地《年鉴》,2024年2月《酥梨栽培技术规程》聊城市地方标准正式实施,从生产环境、苗木选择,到种植管理、采摘和采后处理的全过程都实现了有标可依,为冠县传统梨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优质化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