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崇明这所学校,用爱守护“星星的孩子”

时间:

今天(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属于神经发育障碍,核心症状包含社交沟通障碍和刻板行为,多数患者还伴有智力发育问题。这些特质使得自闭症的孩子不爱与外界接触,如同星星一样孤独而遥远,因此也被称作“星星的孩子”。在崇明区培林学校,就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那么,学校是如何助力他们成长的呢?一起去了解一下。

因材施教 助力成长

“在我们学校,虽然自闭症孩子占比不高,但学校从未忽视他们的存在。”副校长黄成贤说,在日常教学与活动中,学校采取了一系列贴心举措,用爱呵护,用心陪伴,为孩子们照亮前行之路。

在教学方面,老师们注重与自闭症儿童的互动方式。课堂上,许琼老师注意到乐乐(化名)的手指无意识抠着桌角,她走到乐乐身边,自然地蹲下,用掌心轻轻托起孩子低垂的下颌,将印有斑马图案的教学卡片举到两人视线中间,指尖轻点卡片边缘:“看,条纹。”等待三秒后手指缓缓划过卡片:“什么颜色?”见乐乐嘴唇微动,立即接上节奏:“黑—白—”。据介绍,这种通过触觉提示建立共同注意力的方式,再搭配简洁明确的视觉化提问,既尊重了自闭症儿童的沟通特点,又能有效引导其回归课堂活动。

在教学内容上,老师们也时常寻求创新。接好水,泡一泡;涂肥皂,搓一搓……许琼发现自闭症孩子对节奏和韵律很敏感,于是在教授洗袜子知识时,把洗袜子的过程编成简单的口诀,并转化成郎朗上口的儿歌。课堂上,孩子们跟着她欢快歌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自然而然就掌握了新知识。

在开展活动方面,学校实行全员导师制,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一对一的关注和引导。对于不愿与人接触的自闭症孩子,老师会主动牵起他们的手,耐心引导他们参与活动。另外,在游戏设置时,老师也会充分考虑孩子们的兴趣和能力水平。比如,为喜爱拼图的孩子挑选适配难度的拼图游戏,以此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游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为了帮助自闭症孩子缓解症状,融入社会,学校还精心打造了多种社团,并积极带领他们参加社会举办的各种表演活动。“自闭症的孩子往往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学校设置了非洲鼓、小合唱等社团,效果挺好的。”黄成贤说。小陈(化名)原本不愿与人交流,但在参加了非洲鼓社团后,他逐渐开口说话,甚至愿意在公开场合表演。看到小陈自信地站在舞台上,毫不怯场地敲打出自信的节奏时,老师们都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

此外,为了提升教师和家长对自闭症的认识与应对能力,学校每年都邀请市三甲医院的心理医生开展线上和线下的专业培训。通过专家的讲解与指导,教师和家长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闭症儿童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从而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友好、包容的成长环境。

接纳包容 给予尊重

许琼告诉记者,“自闭症孩子常常会重复某些动作,这其实是他们独特的表达方式。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发自内心去接纳他们、尊重他们。”一次上课时,当所有孩子脱下鞋子准备游戏时,一位自闭症孩子默默地走到一旁,一丝不苟地将鞋子排列整齐。许琼见状,静静地站在一边,耐心等待他完成这个属于自己的“小任务”。待他完成后,许琼还动员全班同学为他鼓掌,用行动给予孩子满满的认可。“他们不需要被纠正,只需要被理解。”

与学生们相伴的日子里,许琼也收获了诸多感动。她曾打趣地问一个自闭症孩子:“你看你有这么多零食,能分点给老师尝尝吗?”虽然孩子的眼神依旧躲闪,小手却缓缓地伸了出来,将一根香蕉递给了许琼。还有教导一年多,却未曾唤过许琼“老师”的同学,某天突然喊了她一声“老师”,这些点滴都成了她心底最珍贵的回忆。

对于这些“星星的孩子”而言,他们的成长之路需要全方位的守护。学校固然是重要的一环,但家长、社会的关爱同样不可或缺。社会各界应抛开偏见与歧视,用一颗宽广包容的心去对待这些孩子。家长如果察觉到孩子有自闭症的迹象,一定要去医院寻求专业帮助。在社会关爱、家人呵护、学校教导以及专业的治疗下,相信“星星的孩子”终能踏上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在浩瀚夜空绽放独特光芒。

记者:范立

编辑:焦倩倩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