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专家来到家门口 看病无须再跑腿
3月25日,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专家蔺雪峰带领团队入驻团结大街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周二、周日的专家门诊,总是一号难求。过去居民宁可跨区排队也不愿在社区就诊,现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专家号。”团结大街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红翻开接诊记录说,专家下沉后,月接诊量同比激增40%,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达标率提升至77%。
建立双向转诊
“绿色通道”
曾经,为了能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居民们宁可跨区排队。如今,这样的情况已成为过去式。得益于昆都仑区精心构建的“医疗动车组”模式,通过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3家三甲医院与23家基层机构紧密相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打造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立起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数据显示,2024年基层首诊率同比提升18%,下转患者数量是上年的2.3倍。
“我们就像医疗网络中的‘神经末梢’,既能承接上级资源,又能精准服务群众。”前进道街道办事处惠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敏杰形象地描述着改革后的基层定位。
在信息化技术的赋能下,这场医疗变革更加深入。走进少先路街道办事处友谊十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剂师姜连堃正在处理“云药房”订单。他表示:“患者线上问诊后,药品直接配送到家,慢性病患者复诊取药时间缩短70%。”借助全市首创的全流程线上服务,昆都仑区基层医疗机构候诊时间平均缩短45分钟,处方流转率突破60%。
家庭医生团队的升级,也为居民带来了诸多暖心变化。在乌兰社区,由三甲医院营养科医生、康复治疗师组成的“全专团队”,正在为糖尿病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居民赵建国展示着手机里的健康管理APP满意地说:“签约家庭医生后,血糖控制达标了,还有专家定期随访。”据了解,2024年,昆都仑区创新“二三级医院医师嵌入家医团队”模式,重点人群签约服务满意度达94.3%。
激活基层医疗
“一池春水”
春日里,昆都仑区中医院内飘着淡淡药香,康复大厅里满是患者。中医康复科主任章日春指着墙上的中医适宜技术图谱介绍:“自从人才引进专家来院后,结合中医康复技术,中医院的康复患者量日益增加。”人才引进政策就像一股活水,激活了基层医疗的“一池春水”。昆都仑区大力实施中医药振兴工程,91%的基层机构建成优质型中医馆,蒙医心身医学互动疗法等特色技术,让中(蒙)医门诊占比近三成。
夜幕降临,昆都仑区卫生健康委会议室依然灯火通明。新引进的内科医生郭慧正在参加多学科会诊培训。这名毕业于内蒙古医科大学的硕士感慨道:“没想到基层也有这么好的发展平台。”据了解,像她这样的专业人才,仅2024年就有80人选择扎根昆都仑区基层。
近日,新城中心卫生院的护士刘英捧着“鹿城优秀护士”奖杯,开心地告诉记者:“职称晋升通道打开后,我们更有奔头了。”她所在的护理团队,执业资格持证率已达91%。昆都仑区构建的“培-引-励”人才矩阵成效显著:2024年开展实训6377人次,中高级职称人数同比增长22%,“民间名医”“技术能手”等荣誉获得者,带动形成了人才雁阵。
“医疗高地建设既要强筋骨,更要通血脉。”昆都仑区卫生健康委主任徐凤指着墙上的区域医疗地图说道。随着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昆北院区的开诊运营,原本医疗薄弱的北部片区,如今已能辐射周边20万人口。据统计,2024年昆都仑区基层医疗机构业务收入超千万的占比达19%,群众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2%以上。
从“病人追着医生跑”到“专家来到家门口”,从“排队两小时看病五分钟”到“指尖问诊送药上门”,昆都仑区正以“有解思维”破题攻坚,不仅让优质医疗资源流动起来,更让百姓真切感受到“病有良医”的民生温度,书写着建设医疗高地的生动答卷。
(通讯员:冯雪;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