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为啥四川成为抗战文艺“重镇”?川报这组报道讲透了

时间:

四川日报“烽火号角”报道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烽火淬炼文艺筋骨,岁月沉淀精神底色。在这条艰苦卓绝的民族觉醒与抗争之路上,文艺作品发挥了难以量化的精神作用,成为射向敌人的一颗颗“子弹”、投向侵略者的一支支“投枪”。

80年后的2025年8月15日,《四川日报》“天府周末”副刊循着文学、美术、戏剧、影视4条脉络,梳理跨越历史长河的抗战主题文艺创作,推出4个版的“烽火号角——文艺作品中的抗战”特别报道。这些熔铸了血与火的经典作品,既保存了峥嵘岁月的民族记忆,更照亮了和平年代的前行之路,展现着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带领读者在历史的回响中,感受文艺作品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采编故事

精心谋划与本土视角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从年初,主创团队就开始谋划推出关于抗战的重点策划报道。在之前多年的抗战相关报道中,我们曾走近抗战老兵,聆听他们当年浴血奋战、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也曾聚焦抗战文物,钩沉背后抗日军民英勇无畏、热血抗战的动人故事,那么今年的报道如何出新?主创团队将视角投向文艺作品中的抗战。

回望那段烽火连天、救亡图存的岁月,四川作为大后方,不仅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着物资,更是文化抗战的关键据点。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救亡斗争中,四川出现了大量抗战题材的文艺作品。这些饱含热血与激情的经典抗战文艺作品,在动员民众、鼓动抗战、鼓舞士气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不仅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深入挖掘背后的动人故事,仔细聆听历史深处的响亮回声。

用文艺记录历史,用文艺传递力量,我们确定了以“烽火号角——文艺作品中的抗战”作为今年抗战特别报道的主题,并从文学、美术、戏剧、影视等四个方面展开。

同时,作为四川本土媒体,我们也有意识地将目光更多聚焦在与四川相关的文艺作品上,彰显巴蜀儿女在民族危亡时刻的担当与奉献,以贴近本地读者的阅读需求。

在抗战影视作品中,我们精选《苦干——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民族万岁》等当年战时影像,直观展现战时巴蜀军民的不屈精神;解析《赵一曼》《九条命》《二十二》等当代作品的细节叙事,如“死字旗”复刻、川军俚语还原,呈现川军抗战的铁血与温情……这些藏在光影里的叙事碎片,既承载着具体的时代记忆,又暗合着地域文化的基因密码,让读者真切可感。

专家解读与史料互证

在策划之初,我们便深刻认识到,这组报道不应止于相关代表性作品的简单介绍,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让后人知道先辈们是如何在血与火中抗争,如何坚守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从而为读者提供穿越时空的精神滋养。

为此,我们寻访了四川、重庆等地相关创作者、研究者,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和巴金、李少言等作家、艺术家生前撰写的回忆文章,通过专家解读与史料互证,梳理文艺作品演进脉络,勾勒出作品背后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故事。

在撰写抗战中的文学作品时,采访103岁的著名作家王火至关重要,他的《战争和人》早已是镌刻时代记忆的文学丰碑。但因年事已高,目前王老已鲜少接受采访。记者争取到机会,前往王老家中进行了深入采访。王老慢慢地回忆,从抗战时在重庆目睹的烽火,到《战争和人》创作中三易其稿的执着,令人感佩不已,也让报道有了直抵人心的温度。

历史厚重与现实共鸣

抗战精神,这份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民族的尊严。在纪念抗战胜利的日子里,我们更应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为此,我们还梳理了抗战至今,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作家、艺术家在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创作的一系列不同体裁的作品,让读者以更为直观的方式,既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民族抗争史的厚重,更感受到抗战精神在当代的传承和生命力。

为此,我们关注了连续演出80余场,场场爆满的音乐剧《我是川军》;将被称为“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的抗战传奇——宜昌大撤退重新拉回国人视野的话剧《铁血西迁》等。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对这些当代抗战文艺作品的关注,不仅丰富了本组报道的内涵,也为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素材。

融媒包装与立体联动

好的内容需要好的“包装”才能脱颖而出,增加阅读价值。8月15日,该组报道在四川日报天府周末和川观新闻客观端浓墨重彩地推出。报纸的4个版面以泛黄的底色营造出浓浓的历史感,红色的飘带、锃亮的号角以及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等元素组成的栏题震撼醒目,《以笔为枪,书写烽火岁月的壮烈史诗》《以山河为舞台,发出热血的抗战呐喊》等标题制作匠心独具,凝练生动。8月16日,“美编之家”公众号对该组报道的版面予以推荐。

在融媒体时代,要想让这一报道深入人心,必须充分运用立体传播矩阵。为此,我们还精心集纳书封、剧照、老照片等,制作了4个视频报道,在川观新闻客户端上推出,让这些抗战文艺作品以更生动、更具感染力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作品不言,自有春秋。在报道的策划、采编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每一件抗战文艺作品都是历史的讲述者,它们宛如一座座桥梁,连接历史与现实,让我们深切感受那段历史的壮烈与厚重。我们也希望读者能从这组报道中那些从未走远的故事——重庆防空洞的火锅香、战壕里的辣椒面、家书里的川音里,感受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抗战精神在我们血脉中的澎湃、传承。

(来源:四川日报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