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平台活、语言通、法律清:中俄企业实现合作闭环

时间:

“真没想到这么快!”哈尔滨苏俄克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代表扎瓦茨基·阿列克谢在办完所有手续后,脸上带着惊喜的笑容感慨道,“从我们提交完整的申请材料开始算起,到最终拿到中国的营业执照,整个过程竟然只用了两个小时!更棒的是,我们不需要跑多个地方、排不同的队,就在这一个中心里,同时就把公司注册、外汇账户开设这些关键的相关手续都一并办妥了。”

随着中俄经贸往来持续升温,哈尔滨新区成立了国内首家“一站式”对俄综合服务平台—哈尔滨新区暨哈尔滨自贸片区对俄综合服务中心。自揭牌运营以来,中心围绕“资源整合、语言支撑、文化互通”三大核心发力点,为中俄企业搭建起从对接到落地的全链条支撑体系,加速推动中俄跨境贸易从“意向沟通”到“落地实施”的全过程升级。

平台更“活”:资源整合打通贸易堵点

流程繁琐、信息孤岛,曾是困扰中俄外贸企业的“无形壁垒”。 为破除这一障碍,对俄综合服务中心打造了高度集成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将企业设立、政策咨询、交流对接、涉外法律、涉外金融、产品认证、关务服务等核心外贸环节深度整合。哈尔滨新区行政审批局对俄综合服务科负责人韩禹介绍道,中心已与新区相关政府部门、省内顶级律所、金融机构和相关外语高校建立了合作机制。一方面, 通过强化政府部门间联动,解决政策信息不对称的痛点;另一方面, 吸引优质服务企业“嵌入式”入驻中心,构建“一站式”外贸全链条服务体系。

不仅如此,中心还致力于打造开放共享的服务生态。通过定期举办“自贸沙龙”“俄语入门300句”实用培训等活动,精准赋能企业,普及外贸领域专业知识与实操技能,助力企业高效“走出去”。“这种深度融合资源、构建服务生态的一站式平台,正是高效服务外贸企业、畅通中俄经贸合作的关键支撑。”韩禹强调。

语言更“通”:校企联动共建跨语桥梁

语言不通,是横亘在中俄企业之间的一道“隐形沟”。为解决这一痛点,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与服务中心展开常态化协作,不仅面向企业开展定制化俄语培训,还面向俄方企业开设实用汉语课程。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教师,同时也是中心“外语人才服务”窗口工作人员的李雷介绍道,中心已与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定期为入驻企业开展俄语培训,同时也为俄罗斯企业提供中文辅导。更具创新性的是,学校还建立了师生联合支持机制,通过教师+带优秀留学生的组合,为企业提供更具专业性和适用性的翻译与交流支持。

其中,一位名叫Melina的俄罗斯籍在华研究生成为校企合作中的“明星人物”。主修教育学的她却对跨国企业对接工作表现出极大热情。在一场中俄企业认证材料翻译项目中,Melina不仅高质量完成了翻译任务,还主动学习行业术语,提出合理化修改建议,赢得中方企业高度评价。

“这类兼具语言能力与跨文化感知力的人才,正是推动合作的重要力量。”李雷表示。

文化更“懂”:彼此理解才合作得长久

“文化理解,是比合同条款更难量化、却更能决定合作成败的因素。”李雷提到,俄罗斯企业在谈判中更注重时间上的正式预约,他们不大接受临时安排,而中国企业则更看重效率与灵活性,喜欢“临时碰一下”的沟通方式。“如果不了解这种差异,哪怕有合作意愿,也可能因误解而‘擦肩而过’。”

黑龙江外综服国际供应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可心分享过一桩典型案例:某中方企业计划在“五一”假期推进与俄方的一项合作方案,结果对方因放假未回复,导致中方误以为被“放鸽子”,对双方合作造成了阻碍。后经多方协调才重建互信。

为此,中心在二楼设置了多个洽谈室和会议室,倡导合作各方“讲清楚、说明白、约好时间再谈事”,通过中间人翻译的不仅是语言,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包容与理解。

法律更“清”:法系差异下的合规协作

跨境合作,不能只靠口头承诺,还需法律护航。但在中国企业与俄方企业合作过程中,法律理解上的差异也屡屡成为“隐形障碍”。

“中方企业倾向于把合同视为最高依据,而俄罗斯企业更注重‘有没有违反当地法律’,哪怕合同签了字,也可能因违反规定而被弃用。”黑龙江孟繁旭律师事务所涉外律师王金娟表示。

她提醒,中国企业在签署对俄合同时,不能仅依靠惯常经验,还需提前进行“强制性法律条款”审查,避免因“法系差异”带来误解甚至损失。

从资源整合到文化理解,从语言赋能到法务护航,哈尔滨新区暨哈尔滨自贸片区对俄综合服务中心正不断夯实“平台+文化+服务”的一体化支撑体系,帮助企业从“看得懂”走向“谈得成”,再到“做得稳”,为新时代中俄经贸合作跑出“加速度”注入了力量。

(苗得雨 张梓桐 庄佳怡|编辑:中国日报黑龙江记者站 周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