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入伏!今年三伏天共计30日
长治人注意了!下周末,就要入伏了!今年三伏天7月20日入伏,8月18日出伏,共计30天,将打破近十年“40天长三伏”的惯例。
2025年三伏天具体时间:
初伏:7月20日至7月29日,共10天;
中伏:7月30日至8月8日,共10天;
末伏:8月9日至8月18日,共10天。
今年三伏为何是30天?
三伏天的推算,依据的是我国传统的干支纪日法,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作为初伏的开始,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起始。而初伏与末伏之间,便是中伏。由于庚日的循环周期为10天,这使得初伏和末伏的时长固定为10天,中伏则可能是10天或20天,从而导致三伏天的总时长在30天到40天之间波动。具体到2025年,夏至是6月21日,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是6月30日(庚午日),第二个庚日为7月10日(庚辰日),第三个庚日,也就是入伏的日子,是7月20日(庚寅日)。7月20日为近十年最晚入伏日。
所以,2025年的初伏从7月20日开始,至7月29日结束。中伏从初伏之后的第一个庚日,即7月30日(庚子日)起,到8月8日结束,共10天。立秋在8月7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8月9日(庚戌日),末伏便从这一天开始,一直持续到8月18日。末伏完全在立秋之后,形成“秋包伏”格局。由此可见,2025年的三伏天属于“短三伏”,共计30天。虽说时长较“长三伏”少了10天,但炎炎烈日下,暑热的威力可一点也不会打折。
三伏天被称为“最难熬的日子”,但也是养生的好时节。
身体排出寒气的好机会
中医认为,一年四季之中,最能把身体的寒气排出来的机会就是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酷暑的时期,自然界阳气最旺,而人体的阳气也达到最高,正是冬病夏治祛除身体寒气的好季节。很多人以为“伏天里要一心防暑”,正好相反,伏天最要提防的反而应该是“寒”。医生表示,伏天开始,人体阳气在一年中逐渐达到顶峰,血管处于扩张状态,一旦着凉,寒邪便容易趁机入侵。人们在夏季喜食冷饮、爱吹空调等过度贪凉的行为,都可能让身体在无形中被寒邪伤害。所以说,入三伏后莫要贪凉!
三伏天养生做好“8个一”
一个温度——26℃夏季吹空调,较适宜的温度为26℃以上,室内和室外的温差最好不超过8℃。如果温差过大,很容易造成头晕、口干舌燥、咳嗽流涕等不适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中风等并发症。
一次步行——出汗人的养生要适应大自然的规律,该出汗的时候得出汗。三伏天可以选择“走暑”去,进行走路的慢运动,既运动健身,又能避暑养生。可以利用平时时间早晚走走,一般40分钟,2~3公里最合适。
一杯热茶——补钾三伏天给身体补足水分还不够,还得适当补点钾。持续高温时,大量出汗,会导致体内缺钾,倦怠无力,精力和体力下降,耐热能力降低,因此,膳食中适量补钾很重要。例如茶叶中富含钾,喝茶不仅能解渴,还能帮助消除疲劳。
一碗豆汤——三豆汤常有说法,“夏季吃豆胜过吃肉”,有一定道理。夏天很多地方有暑湿,胃口不好,而大多数豆类都具有健脾祛湿的作用。三伏天为大家推荐三豆汤(赤小豆、绿豆和黑豆)。先将豆子泡几个小时,然后用小火慢熬至三种豆煮烂,就做好了。
一个午觉——补精气“午觉不睡,下午崩溃”。夏季气温高,昼长夜短,睡眠容易不好,而且人体消耗大,精力不济。中午打个盹,补个15-30分钟的午觉,能很好地恢复消耗的“精气神”,让下午有个好精力。
一杯温水——小口喝水别等渴了再喝,经常小口小口喝杯温开水。建议每天喝水量最好多于1200ml。
一份葱蒜——“杀菌”天气炎热,食物容易滋生细菌。吃些“杀菌”蔬菜或多或少可以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这主要是指葱蒜类,包括大蒜、洋葱、韭菜、大葱等。这类蔬菜中含有丰富的植物广谱杀菌素,生吃比熟吃的杀菌作用更强。
一次泡脚——保健俗话说:睡前一盆汤,赛过人参汤。泡足是一种自我保健方法。睡前热水洗脚,能安神养心,健脾和胃,减轻苦夏的症状。





来源:新华社、健康时报、人民日报
编辑:勾文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