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新红专”轮洋浦首秀,自主巡航测试圆满成功!

时间:

7月4日

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

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

在“百川向海——

‘新红专’轮致敬海上丝路文化之旅”

活动开展半个月之际

全球首艘智能研究

与教学实训两用船“新红专”轮

于当日中午停靠儋州洋浦

并于下午3时至5时成功完成

在琼首次“太衍”智能系统航行测试

为相关技术迈向实用化阶段

提供了新的实测数据


“新红专”轮开展“太衍”智能系统航行测试。马一鸣 摄


测试过程中,“太衍”智能系统展现了强大协同能力:船舶离港后在航行中开展远程控制试验,随后切换至智能模式进港,全程自主导航完成狭水道航行,并最终实现安全、平稳的自动靠泊。期间,核心测试任务均一次性顺利完成,全过程流畅稳定。


作为集前沿科研与教学实训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平台,“新红专”轮此次洋浦首秀不仅验证了“太衍”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也为未来船舶智能化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载体。


“新红专”轮开展“太衍”智能系统航行测试。马一鸣 摄


海南港航国际港务有限公司生产操作中心副总经理杜成财介绍,7月2日,全国首艘甲醇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中远海运洋浦”轮首航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并完成首次国产绿色甲醇加注。时隔1天,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实训两用船“新红专”轮也来到洋浦。这体现出,码头在建设“双向双枢纽”港口过程中,服务能级进一步提升。港口可针对不同船舶的特殊需求,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切实保障船舶靠港作业。


7月5日至7月6日,“新红专”轮致敬海上丝路文化之旅将在洋浦港举办开放活动。参观者可探秘“太衍”智能驾驶舱及船上科研教学区域,在主题展区了解航海技术发展的历史演变,近距离感受洋浦港这座现代化港口的繁忙与活力。



“新红专”轮驶入椰风海韵

智能船舶与千年港口的时代对话


近日,百川向海——“新红专”轮致敬海上丝路文化之旅的航迹延伸至海南自贸港。7月5日,来自儋州洋浦当地多所学校的师生们登上了这艘新一代智能船舶,在互动中了解船舶如何运作。主题展区处,从古老的航海罗盘到现代的自主航行系统,航海技术的千年跃迁在孩子们专注的眼神中铺陈,舷窗外洋浦港的巨轮穿梭与岸桥起落,正奏响一曲古今交融的蓝色交响。


学生们在“新红专”轮上互动学习。记者 赵航 摄



智慧航船叩响自贸港之门


作为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实训两用船,“新红专”轮由中远海运集团和大连海事大学携手打造。该船总长69.83米,宽10.9米,最高航速可达18.5节,满载1488吨,可容纳科研人员、师生和船员50人。


“新红专”轮的创新性可以用“首艘”“首创”“自主”“开放”八个字来总结。


首艘,该船是全球首艘实现远程遥控、自主航行与教学实训于一体的智能船舶;


首创,两用船配置智能航行、智能机舱、智能能效、智能船体、智能平台以及智能实训系统,实现了智能化的全覆盖;


自主,两用船核心系统100%中国设计和制造;


开放,该船是开放型的海上移动智能船舶试验验证平台。


师生们在智能驾驶舱参观体验。记者 赵航 摄



洋浦港:从荒滩到国际枢纽的跃升


“新红专”轮停靠的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作为海南西部工业走廊的核心支点,2020年正式定名并跻身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序列。去年,码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1万标箱,成为自贸港物流的“主动脉”之一。码头现有泊位5个。其中,1号—3号泊位均为5万吨级,4号泊位为15万吨级,5号泊位为20万吨级,可满足当前世界上最大的2.4万标箱集装箱船舶的靠泊需求。


截至2025年6月,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已开通集装箱航线56条。其中外贸航线30条、内贸航线18条、内外贸同船航线8组,覆盖国内沿海主要港口,联通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印度、孟加拉、菲律宾、澳大利亚、美洲、西非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从“新红专”轮眺望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记者 赵航 摄



向海图强,链通全球


从千年古镇到今日洋浦,海洋商贸的基因跨越时空在此激荡。依托自贸港政策红利,洋浦以港航物流为突破口,布局“双向双枢纽”国际海港,跨境贸易枢纽功能日益凸显。


站在甲板上眺望港区,历史与未来的链接已然铸就——智能船舶的流畅轮廓映衬着岸桥的巍峨身影,洋浦湾的碧波中,一个立足南海、链通全球的新时代港口传奇正在潮声中澎湃书写。


跨越千里海域,穿越千年时光,“新红专”轮的汽笛在洋浦港鸣响,不仅传递着智能航海的强音,更激荡着自贸港向海图强的决心。当小学生们立于船舷,蔚蓝海面上荡漾开的,正是一个民族经略海洋的全新航迹。


来源:南海网、南国都市报、新海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