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代表海拔1200米的一棵树欢迎你丨文汇笔会

时间:

这个时节,在大寺基森林里的白天也是热的,阳光很热烈。可是太阳一落山,你就发现整个山野一下子变得清凉,晚霞余晖还在天边,森林里的风吹起来了,森林里草木的气息被烈日晒过尤其浓郁。山谷很快喧闹起来,各种各样的鸟儿都在啼鸣,似乎要抓住天黑前的短暂时间。多幸福啊,护林员戴盈辉站在林场空地上,仰头望向高远的天空,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氧,这里的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26000个,大寺基林场简直是人间天堂。

难以想象,就连晚上睡觉,戴盈辉也从不关窗。他是不舍得关窗。他说这么好的森林里的夜晚,怎么舍得关在窗外呢。其实他已在山上住了四十几年。他是林二代。我问他,就不怕有什么动物从窗户里进来吗?他说,不怕,早就习惯了。

图片

大寺基林场的日出

戴盈辉的父亲在林场当过场长和书记。那大概是七十年代,父亲从乡镇调到林场,之后在林场干了二十几年,直到退休。大寺基林场建于1958年,在括苍山余脉上,也位于黄岩、永嘉、仙居三县交界处。山高路远林深,极其偏远,被人称作“黄岩的西藏”。现在从黄岩县城开车进山,也要两个多小时才能抵达。据说山上从前有一座古老的大寺,后来毁了,只留下遗迹,因此叫作“大寺基”。林场区域内,平均海拔900多米,最高的山峰“大寺尖”,海拔1252米。那个主峰,正是永宁江和楠溪江的发源地。

1958年林场刚成立时,二十多名城市青年,加上一批农村的年轻力量,总共七八十人,扛着铺盖上山了。那时候真的艰苦,大家带着柴刀上山,没有路,是凭一把刀开出路来。窝都没有,大家用木头搭建工棚,后来搭出茅草房。饮用水倒还好一些,山上有水源。没有电,天一黑,就是靠煤油灯照亮小小的角落。就这样,大伙儿硬是在荒山之上,一棵一棵地种树,几十年下来,种出了广袤无边的茂密森林。

戴盈辉生于1966年。1983年,他17岁,初中毕业成了一名林场人。做一个林场人,大家都很自豪,希望把户口也迁到山上的林场。林场户口,跟居民户口、农民户口都不一样,因为林场就是他们的家。他们把大山视为自己真正的家。

可是大寺基林场实在太远了,上了山,就等于是与世隔绝。如果要进城一趟,先徒步下山,再搭拖拉机,再换中巴车,天不亮出发,到县城也都天黑了。林场的人,不轻易下山。他们在山上安安心心,劳动,生活,白天,黑夜。早晨出门去种树,带着中午吃的冷饭,背上背着小孩。小孩两三岁,也就跟随父母一起上山去了,那时候哪有什么保姆的概念。山上坡度大,大人很聪明,就地挖一个坑,把孩子放在坑里,孩子就不容易滚下去了。再给娃身上拴一根绑带,木头打个桩,绳子系住,大人就好放心干活了。

上午种三百棵树,下午种三百棵树。栽下去,浇水,割草,维护,一年又一年。松树,杉树,柳杉,木荷,枫树,这些树就在荒山之上茁壮成长。我们难得去一次,看不出一片森林今年跟去年的区别,可是林场工人眼尖,他们天天瞅着那些林子,瞅着那些树,还是能看出林子的变化,似乎那些树天天都在生长变化呢。

大寺基林场的林区面积很大,林场总面积两万五千亩,林场呈带状,长度有四五十公里。为了管理方便,分出了四个护林点。林场人天天待在林场,他们就给每一个小地方取了名字,就像是暗号一样,一座山头有一个名字,一片山坡也有一个名字,一个山崖有一个名字,一片其貌不扬的林子也有一个名字。林场就像是一个世外桃源,林场人建造出了一切,从生活的家,到共同的理想,到赖以生存的语言体系,甚至他们的生活方式。林场有自己的小学校,在几个护林点中间的位置,建了一个教学点,由一个林场职工担任老师,三四个年级的大大小小的娃坐在一间教室,凑成一个班,其实一个班也没有几个人,有时六七个,有时十几个。

林场凝聚了三代人的心血,戴盈辉的青春都留在了林场。有的人退休了,跟着儿女进了城,时不时也会回到林场来住几天。“还是林场住着舒服啊,”他们说,“毕竟这里还是家。”他们也会去看看那些树,他们看树的眼神,就像是在看自己的娃。

可是,林场的生活,也并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有很多年,林场收入不高,那时候山外面的月工资两千多,林场人每个月的工资只有几百元,差了好几倍。林场穷,看起来没有前途,就鼓励职工们停薪留职,让有能力的去外面创业,这样来减轻林场负担。

林场有什么生计呢?除了树,还是树。停薪留职,倒算是一个没有出路的出路。于是很多职工办了停薪留职,出山去自谋活路。老戴那时候也出来了,打拼几年,后来办了一家自来水公司。算是成功吗?他不知道,好歹还是赚了些钱。不过,林场里的人才很多。出去念书,能刻苦。出去做生意,也能做得很好。有一位,是戴盈辉的发小,姓沈,十七八岁,感觉在山上前景不明朗,他就出去闯荡了。他的父母也一直在林场。现在呢,他的企业成为昆明市十佳优秀企业,他的资产,不得了。有人说,昆明有一条街,都是他个人的。在网上搜一下,你都能搜到他的新闻。可是,别看他混得这么好,事业做得这么大,每次回到黄岩来,一定要打电话,把戴盈辉他们几个林场人叫上,喝一顿酒,叙一下旧,这就是林场人。林场人有什么特点呢,吃苦耐劳,坚忍不拔,遇到事情总是会想办法解决,还有,就是重情义。

戴盈辉说到这些的时候,也很动情。他说现在的林场,条件好了,来的年轻人都是大学生。林场有编制,也算是好单位。山上工作和生活,各方面条件都好了,可是新来的大学生吃不了苦。他们刚上山,一开始是新鲜,慢慢就觉得枯燥,有的人受不了,抱怨这个,抱怨那个,怕这个苦,嫌那个累。这个时候,戴盈辉就忍不住,要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