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这个农业园迈向算力种田!鼠标一点,“水到渠成”
骄阳似火,麦浪滚滚。五月的苏州高新区通安现代农业园,迎来了麦收前最后的关键阶段。尽管近期雨水偏少,通安的万亩良田却没有一丝焦灼的痕迹。放眼望去,油菜正待收割、麦田绿意盎然,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而在这背后,是一整套现代农业科技体系的精准调控与默默“护航”——鼠标轻点、数据实时、喷灌自动,绘就一幅新时代“算力种田”的生动画卷。

通安镇的麦田长势良好。苏报融媒记者 李渊/摄
“我们园区现在的灌溉,靠的不是老天爷,而是物联网。”园区负责人笑言,现代农业已不再靠“望天吃饭”。走进园区控制中心,只见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前,屏幕上密布着一张张田块图,每块地的实时温度、湿度、水位等数据一目了然。一旦某片田地出现干旱预警,系统便自动调取太湖引水,通过箭渎港输水管道联通园区。“鼠标一点,水就到了地头,农民的‘求雨赏饭’早已变成了‘水到渠成’。”

各类传感器遍布田间。苏报融媒记者 李渊/摄
在园区物联网系统的支撑下,智能灌溉、远程监控、病虫害预警等功能一应俱全。田间传感器源源不断地向后台传输数据,无人机则定期巡航勘察地块,自动识别病害、监测土壤墒情,再根据反馈精准洒水、喷药。

智慧系统的操作页面。苏报融媒记者 李渊/摄
这片“智慧田”的背后,是苏州高新区通安现代农业园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和科技设施建设的成果。
园区规划总面积2.3万亩,划分为水稻、杨梅、水蜜桃、翠冠梨、茶叶等五大种植区域,核心区种植绿色水稻570亩。近年来,园区累计投资超3000万元,配套建设了稻米加工、烘干、仓储等设施,打通从田头到餐桌的全链条。

浇灌泵房也设计了可爱的爱心装饰,变身农旅融合的网红打卡点。苏报融媒记者 李渊/摄
特别是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园区通过对东泾、金市、街西等片区5620亩土地的统一改造,推行深翻整地、低压管道灌溉、农田林网建设,提升土壤质量、改善灌溉系统,为抗旱保丰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配合智慧农业平台建设,实现农情监测可视化、管理调度数据化,让“看天干活”变为“看屏操作”。

依靠太阳能发电的智能控制水管,能够精准浇灌 苏报融媒记者 李渊/摄
“以前靠经验,现在靠数据。科技帮我们把水浇到了根上,把肥撒到了点上。”园区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通安现代农业园不断探索“互联网+农业”新模式,联合科研院所开展智能农业系统研发,“科技不是冷冰冰的设备,而是种田人的底气。”

灌溉渠不再是农户“赤脚打水”的模样,而是变成了精美的花园。苏报融媒记者 李渊/摄
科技下田,智慧生金。通安这片现代化的田园正见证农业“从汗水到算力”的跃迁,也正以一粒粒饱满的“谷子”,写下新时代苏州农业发展的新答卷。
(苏报融媒记者 李渊/文)
编辑: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