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五四青年节专访丨北大深研院张浩然:让AI和机器人更懂人,做“人本智能”探索者

时间:

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一处透明玻璃小屋格外引人注目:屋内一台人形机器人“裸露”胸膛,展现出复杂的机器零部件,背后的黑板上写满了思维导图,让理性思维与科技感填满室内,而透过玻璃墙面时时可见的阳光和青草,为这座小屋增添了一缕人文浪漫……

这座小屋名叫“光合未来居所”,是张浩然的办公场所。2022年依托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他加入了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助理教授。小屋内科技与人文的交融,正和张浩然目前的探索方向“人本智能”相吻合,他带头的北大深研院智慧城市实验室目前已拥有“小世界AI”系统等研究成果。

张浩然 受访者/供图

在张浩然眼中,当前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核心矛盾在于技术逻辑与人类需求的错位。需要构建能理解人类情感、尊重社会伦理的智能系统,而不仅仅是追求更快的运算速度。

将“人本思维”植入AI研发全流程

“当前很多AI系统在设计时过度关注技术参数和效率指标,却忽视了人类社会的真实运作规律。这种割裂导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实验室里性能卓越的AI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难以获得用户的真正认同。破解这个难题的关键,在于将‘人本思维’植入AI研发的全流程。”张浩然表示。

据了解,张浩然牵头的智慧城市实验室将构建“灵枢城市”框架作为核心研究方向,旨在创建面向人机共栖时代的神经响应式城市体系。其中,“灵”意味着人类灵性、机器智能与城市灵态运行的三重联动,“枢”则强调城市作为人机交互的神经枢纽需具备自主调节与进化能力。

光合未来居所。受访者/供图

“当前,城市空间正从人类单一生态转向人机共栖生态,传统基础的设施难以承载指数级增长的智能体交互需求。通过将神经科学原理植入城市规划,我们试图破解人机空间竞争、资源动态适配、群体行为协调等核心难题,最终构建具有生命体特征的城市有机体。”张浩然表示。

目前,张浩然已经带领智慧城市实验室研发出了可变形建筑与街道系统。他举例称,该系统让某中心广场的玻璃幕墙能够在夜间自主重组变成机器人充电矩阵,让街道可以通过地砖下的压力传感器实时调整道路标线,来适应不同形态的运输机器人。

此外,张浩然还带领团队研制出了“小世界AI”智慧城市人流移动时空分析系统,该系统可以利用手机移动数据稀疏样本构建的“小世界”来生成趋近真实世界的人流移动系统,准确模拟现实世界中的人类流动行为。以更懂人类的算法,为城市感知、智慧城市、数字孪生等提供更准确的研究基础。该项目获得了全球智慧城市技术创新奖银奖。

张浩然与他的团队。受访者/供图

“我们还借鉴了人体循环机制,构建了能源调配网络,使某办公区实现了冷暖系统与光伏发电的动态匹配,年度节能达到32%。”张浩然认为,在“灵枢城市”上的探索不仅重塑着城市物理形态,更是在重构人机社会的运行法则,为未来城市有韧性地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

以超前研发书写人机关系“源代码”

从春晚的机器人“扭秧歌”火遍全国,到近期北京亦庄首个“机器人马拉松”跑出科技应用一大步,目前各大企业对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攻坚集中在运动控制领域。而张浩然认为,未来的机器人不仅要“能动”,更要“能懂”,需要增强对人类的理解能力。

“我认为机器人不仅需要解决精密运动控制的技术难题,更重要的是让机器人能够识别人的细微表情变化,通过自然的表情反馈与人类建立情感连接。这种‘技术+人性’的双重突破,才能让冰冷的机器变成有温度的伙伴。”张浩然表示。

要实现这样的“人性化智能”,就需要打破传统研发模式,让工程师与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深度合作,在算法中融入人类认知模型,在系统架构里嵌入伦理判断机制。

目前,张浩然正带领团队攻坚机器人的“交互共情能力”。他表示:“在零售场景中,我们的系统通过分析顾客驻留轨迹和视线焦点,能预判其购物倾向,并推荐合适商品;在养老照护领域,我们合作的人类学家前期入驻养老院采集了不同自理能力层级的老年人实际需求,通过整合肢体语言分析和环境数据,让机器人能预判老人需求。”

在张浩然眼中,当前行业正处于从“机械性能突破期”向“人机交互跃升期”演进的关键节点。在运动控制能力达到临界点后,真正决定机器人社会价值的核心将从“动作精准度”转向“交互共情力”。在养老、教育等服务业中,具备情感交互能力的机器人已开始创造全新的价值维度。

2025年被认为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从量产到各个实际场景的落地需要时间,从机器人在工厂中“拼动作精度”到机器人在养老等服务业里“拼交互能力”的跨越同样需要时间。为何要进行这种前沿探索,提前布局“人机互理解”领域?

张浩然表示:“在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进行前沿探索,本质上是在为人类文明构建‘未来免疫力’。就像航天技术催生了数千项民用创新,我们在人机互理解领域的探索已衍生出情感计算算法,这些技术正在反哺抑郁症筛查、自闭症干预等医疗领域。提前十年布局,让社会获得应对未来挑战的技术储备。”

在燃油汽车走向巅峰的时候,特斯拉布局电动车,为汽车行业找到了“第二增长引擎”。在侧重于运动控制能力的机器人迅速发展的今天,提前攻坚“人机互理解”难题,也是为机器人产业寻找未来的全新增长曲线。张浩然认为,这种超前研发不是简单的时间竞赛,而是为技术进化铺设多重可能性轨道。

“这种探索本质上是在书写人机关系的‘源代码’,当未来某天机器人真正走入千家万户时,我们今日在情感算法、伦理框架上的每一次突破,都将成为守护人性价值的数字抗体。”张浩然表示。

在真问题、真需求的“坐标轴”上创新

任何前沿探索,都像一颗树苗,需要有良好的创新土壤才能茁壮成长、破土而出。而深圳就是一片拥有肥沃创新土壤的“林场”,曾孕育出华为、比亚迪、大疆等“企业大树”,也为许多“科研幼苗”提供着养分。

张浩然表示:“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构建的创新生态,为青年科研者提供了独特的价值坐标系——这里既尊重技术突破的锐度,更看重社会价值的温度。”

以机器人产业为例,据企查查数据,截至2024年年底深圳市经营范围涵盖机器人的企业数量超7.4万家,位居全国第一。其中,2024年新增企业达到1.45万家,同比增长39.64%。产业链条覆盖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整机研发制造和下游应用领域。

张浩然表示,在智能机器人领域,大湾区完整的产业链条与活跃的应用场景,使得前沿研究能快速完成从理论验证到社会价值转化的闭环。让青年学者始终锚定在“真问题、真需求”的坐标上开展创新。

此外,深圳的人才扶持政策打通了科研项目“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去年我们团队研发的智慧城市系统,通过北大深研院与深圳市政府科研合作机制,依托深圳市互联网巨头企业,仅用8个月就完成了在多个城市的示范应用,这种转化效率在传统科研体系中难以想象。”张浩然称。

在张浩然眼中,持续进行科研创新实践正是当代青年对五四精神的一种传承方式。他说:“五四精神的核心在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价值追求,这种精神内核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代青年传承这份精神遗产,需要将其转化为建设性的创新实践,北大人给出的答案是:用技术延续文明血脉,让智能永远闪耀人性的温度。”

张浩然认为,当代青年要保持“碳基文明”的赤子之心,在“硅基文明”的浪潮中守护人性的光辉。要像五四先贤解剖旧世界那样解剖算法黑箱,像守护思想火种那样守护数据尊严,让技术进步始终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责编:叶舒筠

校对:杨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