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安徽•对话企业家】东超科技:无界“视”界 智启未来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在科幻电影中,主角轻挥手臂,全息影像如流水般在空中展开,指尖轻触便可操控万物——这般场景曾让无数观众心驰神往,如今正逐渐走进现实生活。
在合肥市高新区,创新土壤中,正孕育着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无需屏幕、无需介质,影像悬浮空中,指尖隔空交互,无介质空中悬浮成像技术,东超科技正让“未来科技”带入现实,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同时,更让安徽在新一代显示技术领域挺直了腰杆。
从90后创业团队到估值30亿元的行业领军者,从实验室里的光学实验到全球布局240余项专利,东超科技用九年时间,书写了一段“草根逆袭”的硬核传奇。本期《品牌安徽》栏目专访东超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韩东成,揭秘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如何在显示技术的“无人区”开辟新天地,重塑人机交互边界,为安徽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再添一枚闪耀勋章。
韩东成,东超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1992年出生,安徽阜阳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同时担任全国工商联第十三届执行委员会委员、全国青联十三届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安徽省青联副主席。获评2024年“安徽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荣获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东超科技创始人、董事长韩东成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草根创业:从毕业照到估值30亿的“突围”
“空中显示定是未来新型显示的终极方向。”2016年,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光学专业的韩东成敏锐捕捉到“无介质空中成像”技术的颠覆性潜力,于是怀揣“让科幻走进生活”的初心,他与同学范超鼓足勇气,开启创业征程。
回忆创业初心时,韩东成眼中仍闪烁着技术理想主义的光芒,他说:“在读光学专业,为我提供专业视角,也给了我前进所需的自信和勇气。”
然而,干事创业,就没有不经历风雨的,不少现实问题很快接踵而来。研发周期长、资金需求大,实验室成果与产业化之间横亘着巨大鸿沟……韩东成说:“资金不足是最大问题”。
“没有融资经验,资金匮乏,我们就为毕业生拍纪念照,用微薄收入支撑研发。”静思往事,韩东成如在目底:“大家拿部分奖学金,买了相机、服装道具,从科大做起,跑遍合肥8所高校,推销毕业照服务,功夫不负有心人,净赚18万元,这就是东超科技的启动资金。”
经历了低成本创业的“第一课”,韩东成启发很大。“这段经历教会我两件事,一是从需求中寻找机会,二是用最低成本做最高效的事。”韩东成回忆道。如今,团队已一举攻克成像与交互两大技术壁垒,开启效率“狂飙”模式:“与国内外同类企业相比,我们的优势在于‘成本更低、量产能力更强、成像更清晰、交互更灵敏’。”
2019年底,东超科技首款产品“非接触式电梯交互终端”问世,这款“空中按键”迅速成为医院、机场、机构单位的刚需设备。此后,企业连续完成多轮融资,估值跃升至30亿元,产品远销新加坡、印度等海外市场。
“创业是一场团队的战斗。”韩东成感慨:“除了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企业的成就还需要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达成。”

技术破壁:“负折射”背后的技术霸权
走进东超科技展厅,一幕幕奇幻场景映入脑海:手术台上,医生隔空操作CT影像,指尖划过悬浮的机器屏幕;电梯按钮悬浮空中,挥手即达目标楼层;车载导航以全息形式投射于方向盘前方,驾驶员视线无需离开路面……这些应用背后,是一项名为“负折射平板透镜”的核心技术。
“传统空中成像依赖复杂光学系统,成本高、体积大,难以量产。”韩东成介绍,东超科技自主研发的负折射平板透镜,可将光线反向偏折,直接在空气中形成实像,配合单边红外传感器实现精准交互。这项技术不仅将成像清晰度大大提升,透视成本更可降至国外同类产品之下。
技术落地,场景为王。
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门诊大厅,非接触式医疗自助机、空中成像互动查询屏等多款搭载“无介质空中悬浮成像”技术的产品,在门诊大厅、发热门诊、输液室等人员密集场所被广泛投入使用,它们如同一个个隐形助手,为医患筑起一道无形的安全屏障,悄然改变着患者就医体验。
“无需触碰实体屏幕,轻点悬浮的虚拟按键,即可完成挂号、缴费、查询等操作。”韩东成介绍,2023年,公司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合作,标志着空中成像技术在医疗场景的全面落地:“今年年初,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引入了我们新一代‘非接触式可移动术中阅片系统’,并首次为患者完成脊柱侧弯矫形手术,这也是全球首例将该项技术应用于骨科手术中。”
“空中成像并非炫技,而是直击民生痛点。”正如韩东成所言,技术的每一次落地都在诠释同一个使命:用创新之力,守护生命之重。
“产品的规模化应用,意味着一项新的技术正逐渐被市场所认可。”如今,智能座舱、医疗卫生、民生工程、智慧家居、展览展示……东超科技的技术,也在更多应用场景内得到酝酿和落地。
谈及未来可能成为东超科技技术爆发的“下一站”,韩东成方向明确:“展览展示和民生工程。”在展览领域,东超科技的空中成像技术打破传统展示边界,北京展览馆、山东博物馆等通过悬浮影像让文物“跃然空中”,观众可隔空互动,静默展品得以焕发新活力;在民生领域,非接触式垃圾分类设备凭借该技术落地北京、上海、安徽等多地小区,用户挥手即完成分类操作,以科技破解“关键小事”,推动社区治理智能化升级。

非接触式垃圾分类房(合肥市高新区)
生态共建:让安徽科创“热带雨林”更茂盛
科研和经济不是“两张皮”,既需要基础设施的“硬件”支撑,也需要制度环境的“软件”保障。
面对科技创新往往伴随的不确定性风险,作为省人大代表,韩东成多次呼吁“建立容错机制,为新质生产力松绑”。
“我们在公司内部建立了容错机制,鼓励团队试错、总结经验,从失败中寻找成功关键。”韩东成认为,这种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不仅激发团队创造力,更吸引了一批敢于“啃硬骨头”的科研人才加入,形成“敢闯无人区”的企业文化。
仅有“创新基因”还不够,科创企业的茁壮成长,也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共生共融。作为安徽科技创新的代表企业,东超科技深谙“独木难成林”的道理,如今,东超科技正以开放姿态串联政、产、学、研资源,为安徽打造科创“热带雨林”注入澎湃动力,实现企业与地区发展的双向奔赴。
“政产学研一体化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要让政策牵引技术方向、学术研究支撑产业升级、市场需求倒逼创新迭代。”在采访中,韩东成强调,在安徽这片创新沃土上,政产学研一体化的价值在于,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企业的市场需求、学术界的技术积累和研究,形成了一个多方协同的创新生态。
如今,东超科技已牵头成立“长三角青商产业创新联合体”,联合合肥高新区青年企业家协会搭建平台,将政府政策支持、高校科研能力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通过连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和地方政府等各方力量,我们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合作创新,还在市场、人才、资金等方面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了合力。”
再放眼世界,全球化布局也在为当今创新生态建设打开新维度。

东超科技创始人、董事长韩东成(左)接受中安在线专访
“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的。”韩东成表示,东超科技一直在致力推动“中国标准”走向世界:“我们通过专利布局保护技术根基,同时借助国际合作加速技术迭代和市场拓展。”他表示,这种“双轮驱动”策略既能确保企业在全球竞争中既不失去创新的独立性,也能够利用外部的资源和机会加速发展。
“我们的愿景,是成为21世纪全球虚拟现实领域的引领者。”韩东成描绘蓝图:在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的漫漫征途中,我们将继续践行“让科幻成为现实,走进千家万户”的使命,为全球消费者持续带来更智能、更便捷、更美好的生活体验。(记者:孟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