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面对“天屎路”争议,我们能做的不止“忍一忍”

时间:

【来源:光明日报】

文|徐谭

近日,河南郑州某道路因夜鹭聚集导致行人车辆被“鸟屎攻击”,在网络上引发了一场关于“城市中人鸟能否和谐共处”的争论。

有市民认为,能和这些可爱的鸟儿生活在一起,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忍一忍”也就好了;也有人不堪其扰,提出能否将夜鹭迁走;还有部分沿街商户表示忍无可忍,提议干脆砍掉行道树。当地城市管理局公开回应称,无法随意砍伐行道树,也不能强行将夜鹭赶走,只能先组织修剪树木枝杈以降低树枝密度,改善夜鹭聚集的情况。

图源:大象新闻

不难看出,在许多人的观念当中,城市往往被视为人类独有的创造,是管理的对象。但是,大家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城市崛起之前,任何一片土地都已拥有漫长的演化历史,其地质构造、土壤、水文、动植物早已逐渐演化形成,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本就是一个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形塑的环境。

郑州“天屎路”上的夜鹭并非凭空而来。据鸟类专家介绍,他们曾经在郑州黄河南岸和黄河湿地繁殖栖息,附近鱼塘中的鱼苗成了它们的食物来源。后来,夜鹭遭到养殖户驱赶,遂迁至城区附近的稻田,而稻田在城市开发的进程中又逐渐变成如今的城区街道。但具有恋巢性的夜鹭们并未离开,每年春夏繁殖育雏时节仍在此聚集。

图源:大象新闻

由此可见,从生态学和城市环境史的角度,正确看待鸟类行为,是开展科学管理的第一步。夜鹭等鸟类选择这里,是对此处环境的高度认可。尽管鸟粪对人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但这些“跃动的音符”也有其生存的权利,要解决“天屎路”这类问题,或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可是除了“忍一忍”,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还是要认识我们的“动物邻居”,掌握造成“困扰”的动物数量、分布及种群变化趋势等基本情况。近年来,由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与中山大学研究团队共同发起了中国城市繁殖鸟类调查项目,通过发动市民参与,摸清城市繁殖鸟类状况,从而为城市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向群众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增进了大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了解、认同和支持。

建立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人类要想与野生动物和谐共享城市空间就有了更多解法。例如,在上海部分居民小区安家的貉,本就是生活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本土物种,但他们在部分地方扎堆出现,一度造成市民恐慌。对此,上海市林业总站、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和复旦大学科研团队通过发动市民一起调查貉的数量、分布情况,并进行科学分析后发现,杜绝投喂和加强社区垃圾管理,是降低貉在居民小区遇见率的关键。

夜鹭(新华社发)

城市管理部门也不乏“工具包”。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当中,可依据鸟类的生活习性,为鸟儿营造适宜的生存空间,通过栖息地修复等手段将其引导至对老百姓生产生活造成较少负面影响的区域。对于数量很多分布较广的鸟类,可以采取适当的温和的手段进行驱离。如果珍稀濒危鸟类造成群众经济损失,还可以依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规定,尝试建立野生动物致害补偿保险机制作为兜底。

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维度,"天屎路"争议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深层逻辑。当深圳湾畔的候鸟与摩天大楼同框,当上海貉种群在社区悄然繁衍,这些"甜蜜的烦恼"或许正推动城市文明向更高形态跃迁。解决问题的钥匙不是驱鸟剂或斧锯,而在意识到城市空间当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价值和可能性。这或许才是这次“天屎之路”争议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文字 :徐谭

图片:大象新闻、新华社

责编:邢妍妍

编辑:吴亚琦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