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上,陪跑员跟着机器人随时紧螺丝,1.2米的“旋风小子”没能跑赢1.8米的大高个
4月19日7点30分,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鸣枪开跑。20支人形机器人赛队将完成21.0975公里的赛程。目前比赛结果已经出炉:“天工Ultra”以2时40分42秒的成绩冲线,夺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桂冠。

机器人赛队陆续出发(中新社记者贾天勇摄)
记者在参赛名单上看到,此次有多个诞生在北京的人形机器人将踏上赛道。“天工”是最早确定参赛的选手。筹备过程中,“天工”做了不少准备,首先就是要跑得快。今天,也是最先开跑的。
此次上场的“天工”选用了身高在1.8米左右的天工Ultra版本,步幅更大。同时,机器人身上没有配灵巧手等,这主要是考虑到对其本体结构进行减重,轻装上阵;它的腿部设计也可减少与地面高频震动冲击的影响,提高长时间运行的稳定性;针对电池散热的难题,关节采用了风冷散热等技术。

机器人赛队陆续出发(中新社记者贾天勇摄)
聚集了大量“95后”“00后”研发人员的松延动力公司计划派出两支队伍参赛。该公司研发的机器人N2个子不高、只有1.2米,被称为“小朋友”。但实际上,这也可能是它的一个优势。
“比赛时可能会出现横风,那对小个子影响就比较小。” 松延动力所组成的“旋风小子”队算法工程师覃帮羽介绍,为了解决腿短的问题,工程师们做了一些改进,通过算法和硬件的优化,提高步频和稳定性。这款机器人最高奔跑速度是3米/秒(时速10.8公里),考虑到长距离耐久性,它不会以最高速度奔跑,计划是按照不低于2米/秒的速度。

(来源:央视新闻)
此前测试中,一些机器人开始根据前期训练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优化。比如,旋风小子队为了解决跑步过程中对脚部磨损的影响,特意穿上了鞋;针对螺丝可能在跑步中松掉的问题,随跑人员会在补给点及时拧紧,保证稳定性。
与此前一些人形机器人完成短距离行走、奔跑不同,半程马拉松对每支赛队来说都是一次极限挑战,考验的是机器人多学科技术融合。比如,长时间奔跑,动力电池能不能扛得住?关节的耐热性如何?跑的过程中,通信保障如何?

(来源:北京日报)
过去,人形机器人往往是在实验室等室内环境;而此次,迎接它们的将是真实的环境,会有地面的挑战,也可能会遇到各种天气的挑战,还会遇到道路上不同通信信号的干扰,更有和人交织互动的挑战。对机器人来说,耐用性、可靠性是最基本的性能。此次比赛恰恰是对人形机器人这些性能的测试验证。
那么,在室外真实的场景下,身高1.2米的机器人,能否跑赢身高1.8米的机器人吗?
目前,此次比赛结果已经出炉:“天工Ultra”以2时40分42秒的成绩冲线,夺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桂冠。
极目新闻综合中国新闻网、北京日报、央视新闻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