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卖惨”成了生意,谁来守护我们的善良?
来源:【长沙晚报网】
王志高
中央网信办近日印发关于开展“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的通知。通知指出,为进一步深化短视频恶意营销问题治理,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中央网信办自4月15日起,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4月15日中国新闻网)
四川凉山网红“凉山孟阳”长期以“孤儿”“贫困辍学”人设拍摄短视频,实际上团队年收入超百万;安徽网红自称“扛水泥养家”的贫困妇女,后被证实开豪车住豪宅,其丈夫在直播中承认“都是策划的剧本”……这些令人愤慨的案例,正是此次专项行动剑指的短视频恶意营销乱象。当善良成为流量收割的肥料,当同情变成剧本杀的道具,这场“清朗行动”来得恰逢其时。
虚假摆拍的病毒式传播,正在摧毁社会信任的免疫系统。一个“苦情戏”视频获得百万转发后,真正的弱势群体发声反而被淹没在“又是剧本吧”的质疑声中。就像“狼来了”的故事,当观众发现十次感动有九次是表演,剩下一次真实的苦难也会被当作闹剧。更可怕的是,这类内容正在批量消解人心的善良——人们刷到老人摔倒的视频,第一反应不是关心,而是琢磨“这次机位藏在哪里”。这种群体性的情感麻木,比任何虚假视频的危害都更深远。
算法和流量构成的恶性循环是这一乱象的温床。平台总把责任推给“个别用户”,却闭口不谈为什么摆拍视频总能获得算法偏爱。当一个编造家暴的短视频比普法直播多十倍流量,当“街头搭讪美女”的轻佻内容长期霸榜推荐页,就说明这早已不是创作者的单方面问题。某些平台就像纵火者,先给虚假内容浇上流量汽油,等火烧大了再假装救火队员。这次专项行动要求平台健全算法推荐规则,可谓打中了七寸——与其天天清理杂草,不如先改良滋生杂草的土壤。
整治乱象需要更锋利的法律手术刀。当前对虚假摆拍的处罚,往往止于封号了事,这与背后的巨大收益相比简直是隔靴搔痒。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谁受益谁担责”的连带机制,对纵容虚假内容传播的平台处以流量变现数额数倍的罚款。只有让作恶者真正肉痛,才能遏制住“道歉—换马甲—再犯”的恶性循环。
在这场真假博弈中,每个网民都是防线上的哨兵。当我们学会对突兀的“悲惨剧情”多问一句“证据呢”,当举报虚假内容成为手指滑动时的条件反射,恶意营销的生存空间自然会被压缩。清朗网络空间不是单靠一场专项行动就能达成,它需要监管的利剑、平台的觉醒,更需要亿万网民守护善良的自觉。毕竟,我们拯救的不只是短视频生态,更是这个时代弥足珍贵的真情实感。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优稿优酬。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
本文来自【长沙晚报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