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华:轨交4号线“盾构守护者”
在济南,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条经十路,半座济南城。”经十路是贯穿济南东西的交通大动脉,在地面的车水马龙之下,轨道交通4号线的盾构作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今天故事的主角刘中华,是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建投公司盾构管理部的资深员工,在工程建设的1400多天里,他将心血倾注在这条40余公里的隧道中,堪称4号线的“盾构守护者”。目前,4号线建设已进入关键冲刺阶段,刘中华和他的团队正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向着最终胜利全力进发。
“零误差”的毫米级攻坚

“4号线的盾构施工,是不断挑战‘不可能’的过程。”在纬十二路站深达20米的盾构井旁,刘中华回忆起穿越全国罕见锚索区时的惊险场景。当时,盾构机刀盘前横亘着500多根深埋地下的废弃锚索,这些柔性材料一旦缠绕刀盘,后果将不堪设想。刘中华表示:“锚索就像‘地底渔网’,必须提前找到破局之法。”他带领团队创新采用“地面清障+MJS预设加固区+盾构强推”工法,仅用15天就完成了154米锚索区的穿越,实现了地面沉降“零误差”。

更大的挑战来自济南西站—大杨站区间。作为国内首个连续下穿“三高一地”的单区间隧道,盾构机距离高铁桥墩仅9.4米,每4分钟就有一列时速300公里的动车疾驰而过,施工难度和要求极高。刘中华强调:“高铁轨道的沉降标准是毫米级,容不得丝毫差错。”他带领团队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引入四道盾尾刷密封技术,结合智能监测系统,以“全封闭土压平衡”模式掘进,最终实现“零沉降”穿越。
经十路上忙碌的“盾构医生”

作为4号线的盾构工程师,确保盾构机在地下平稳掘进是刘中华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形象地比喻:“盾构机就像我的孩子,我得时刻关注它们的‘健康’。”刘中华的手机里存有40多台盾构机的详细“档案”,“最多的时候,一个人一天要照看28台盾构机,虽然很累,但也很充实。”他笑着说。多年来,他频繁穿梭于4号线盾构区间,对哪段地层有卵石、哪处管线需要避让了如指掌,被工友们亲切地称为“经十路地下活地图”。
“啃硬石头”背后的创新突破

刘中华说:“在硬岩层中‘啃石头’,靠的是技术创新。”山师东路站—燕山立交桥东站区间,全长1.8公里的全断面硬岩层,是4号线连续穿越硬岩地质最长的区间,盾构机日均掘进不足4环。面对裂隙水丰富的全风化闪长岩地层,刘中华与团队创新采用“双螺旋机出土”工法,防止施工过程中螺旋机喷涌;针对胶结砾岩顶管施工难题,提出“预破碎”方案,提前将岩石钻碎,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邢村立交桥西站的最大矩形顶管和刷新济南纪录的大杨站96米顶管通道的最长矩形顶管,形成多项专利,为岩溶地层地铁建设提供了范例。

如今,4号线33座车站中,已有32座完成主体结构封顶,35处区间实现了34处双线贯通。接下来,建设团队将加快工程建设,全力推进轨道铺设、机电安装以及系统调试等后续关键环节,确保4号线能按计划在年底前顺利通车运营。(济南日报·爱济南 记者:戴升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