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热搜TA找到啦 | 挺进大别山、强渡长江、入朝作战,邯郸百岁老兵讲述勋章背后的故事

时间:

摄制:常曌宇 朱泊宇

河北日报见习记者 崔玉洁

近日,一段视频在网络上收获十几万点赞。一位志愿军老战士手持新式武器模型,感慨新式武器的精良。视频中的老兵,正是邯郸涉县龙虎乡马布村的李文廷老人。

李文廷敬礼(朱泊宇/摄)

李文廷生于1926年。这位虚岁100岁的老兵亲历过解放战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经过淮海战役的硝烟,也曾在抗美援朝的冰天雪地里浴血拼杀。4月2日,记者穿过蜿蜒的胡同,叩开一扇斑驳的木门,在黄泥秸秆墙围起的小院里,见到了这位老兵。

“我是第二野战军,二中队,18旅,52团3营9连3排2班机枪手。”1947年,李文廷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他至今还记得当年部队的番号。

李文廷向记者讲述了当年的战斗故事。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他记忆的起点,李文廷踩着摇晃的木梯攻城,子弹擦耳而过,他攥紧手榴弹奋力一掷,“当时心里就一个念头:扔!”老人一边说一边猛地挥动手臂,仿佛置身于那场夜袭。参加渡江战役时,木船在炮火中颠簸,机枪架在船头扫射,江水混着血浪扑进船舱,“一个浪打来,连人带船都打到水里了”。记者问他当时害怕吗?老人摆摆手:“打的时候想不了那么多,就想着要胜利。”

最深的烙印留在朝鲜。1950年冬,鸭绿江上的桥被炸毁,李文廷和战友们蹚着冰碴重新架桥。零下几十度,棉裤冻成铁板,一步一挪,仿佛有千金重。他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沙哑的嗓音迸出火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当年我们一直打到汉城!”

李文廷珍藏的抗美援朝纪念搪瓷缸(常曌宇/摄)

讲到这里,李文廷颤巍巍捧起一只生锈的搪瓷缸子,杯身“赠给最可爱的人”字迹已斑驳,茶缸把手处有焊接痕迹,杯底还用铁片打着两块补丁。“这是赴朝鲜慰问团送给志愿军的纪念品。”他摩挲搪瓷缸沿,冰碴、血沫和那些逝去战友的笑脸,仿佛都凝在这锈色里。

硝烟散尽,1955年李文廷带着满身伤痕与勋章回到家乡,战场上的枪声被田埂间的蝉鸣替代。

退役回乡的李文廷,成了村里的“故事匣子”,他爱讲,人们也爱听。村里的老乡们几乎都能讲出几段他当年的战斗故事。

“我从小就听我爹讲故事,大别山牺牲了多少人,淮海战役牺牲了多少人……小时候听着不当回事,也不知道战争是什么意思,等长大了才逐渐了解。”李文廷的大女儿看着父亲佝偻的背影, “这两年他记性差了,但部队番号、战友名字,一个都没忘……”

李文廷在给马布村小学的学生讲当年战斗故事(受访者供图)

“现在的孩子是最有希望、最幸福的一代。我告诉他们,要努力报效祖国,别忘本!”最近几年,李文廷成为马布小学红色教育义务宣讲员。“再讲一遍登梯子攻城呗!”孩子们模仿他敬礼的模样,逗得他哈哈大笑。

采访尾声,李文廷拿出珍藏多年的军装,郑重地穿上。武装带勒紧佝偻的腰,军帽压住稀疏的白发。夕阳斜切进老宅,攀上“光荣之家”牌匾,金红的光晕漫过胸前的勋章,像给往事镀了一层金。

“敬礼!”镜头前,老人右臂高举,五指并拢如刀,那一刻,浑浊的眼底腾起熊熊火焰,我们似乎又看到战旗猎猎、炮火纷飞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