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痛别!两位巨星,相继陨落

时间:

悲痛!

4月2日

两位医学界巨星

先后离我们而去


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之父"陆道培
因病去世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今天(4月3日)发布讣告

↓↓↓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血液病学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委、政协第九届北京市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原内科主任,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创始所长陆道培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4月2日16时5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我从当上血液病医师那天起,就有一个梦想——依靠不懈努力,在有生之年攻克血液病。"说出这句话,是被称为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之父"的陆道培。


陆道培同志1931年10月30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


1955年毕业于中南同济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后任职于北京中央人民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1981年创建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并担任所长;1984年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1986年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北京大学血液病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首席专家);

1992年,他发起创建中华骨髓库;

1996年建立国内首家脐带血库;

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0年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


陆道培同志于1964年成功完成国内首例异体同基因骨髓移植,该病例是亚洲第一例、世界第四例移植成功病例,更是全球范围内术后生存时间最长的成功案例


1981年他成功完成国内首例HLA(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开创了我国骨髓移植治疗先河,使众多白血病患者重获新生


在此后十余年时间里,陆道培同志带领团队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成功完成国内首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完成国内首例ABO主要血型不相合骨髓移植;成功完成国内首例超大体重成人双份非血缘脐血移植;首次证实混合胎肝细胞移植可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风险;创新性发现单倍型异基因骨髓与去T细胞自体骨髓混合移植可形成嵌合体而不引起GVHD。他通过实验证实大蒜提取物具有抗巨细胞病毒作用,胎盘丙种球蛋白对GVHD具有治疗效果。通过系列技术创新,我国HLA相合移植5年生存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鉴于陆道培同志对中国血液病学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他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85年)、“何梁何利”奖和陈嘉庚奖(1997年)、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美国骨髓移植学会(CIBMTR)“杰出服务贡献奖”(2016年)。


陆道培同志毕生致力于中国医学事业,以医学发展为使命、以国人健康为己任,呕心沥血、勤勉工作。作为医学家、教育家和临床科学家,他矢志不渝、求索不息,在中国血液病学领域取得开创性成就,为无数血液病患者带来希望,谱写了我国血液病学发展的壮丽篇章他躬耕杏林、桃李芬芳,培养出两院院士、博士及博士后等大批医学领域杰出人才。他的言传身教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勇敢追求理想、不断追求卓越。


陆道培同志的辞世是我国医学界、教育界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他的贡献永载史册,他的精神永存人间。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陆道培同志。


陆道培在采集骨髓,以进行中国首例异基因骨髓移植(图片来源:中国之声)


记者注意到,在2022年央视关于陆道培的一篇专访中这样写道:鲐背之年的陆道培,每天还要坐在电脑前,看看英文资料,了解国际上有关血液病的最新进展。恰如他给自己的书房起的名字:晏成书屋。那是一生的座右铭。“中国有一句话叫大器晏成,晏成就是晚成。这个名字用来鼓励自己年纪大了,也要努力工作。”陆道培说:“Life without work is guilty,没有工作的生活是有罪的;Work without art is barbaric,没有艺术的生活是残酷的。我对做医生这个职业,一点没有什么后悔。”


报道显示,就在陆道培去世前一天,陆道培名下的医疗团队还携16项研究成果参加第51届欧洲血液和骨髓移植学会(EBMT)年会,与国际同行深入交流,与世界共享道培智慧成果,助力全球血液病患者更高效地诊疗。


"国内DIC研究奠基人"宋善俊
因病去世


今天(4月3日)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附属协和医院发布讣告:

我国著名内科学家、

血液病学专家、

中国共产党党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附属协和医院血液内科教授

宋善俊同志因病医治无效

于2025年4月2日23时30分离世

享年84岁


宋善俊教授


他是《临床细胞学图谱》主要编写者


宋善俊教授1941年出生于湖北公安,1963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毕业后在武汉协和医院工作至今。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宋善俊教授即开始从事血液与肿瘤细胞形态学的研究,主要参与编写了我国血液病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临床细胞学图谱》,并获1971年湖北省优秀图书奖。此后,宋善俊教授带领血液科团队举办了6期临床细胞形态学学习班,为全国培养学员200余人。


他主持研发抗白血病创新药


进入20世纪70年代,在宋善俊教授的主持下,协和医院血液病学研究所联合国内其他研究机构,开展了半合成三尖杉酯碱的抗白血病的药理、临床研究。研究结果系统肯定了三尖杉酯碱对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也使得协和医院血液病学研究所成为国内首家临床应用该药的医疗机构。


当年,三尖杉酯碱是我国独立开发的、世界独有的治疗该病的新药,研究成果获得1981年度卫生部科技进步甲等奖。现在临床仍在广泛应用


他是国内DIC研究奠基人


20世纪80年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进入宋善俊教授的研究视野。作为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当时在国内医学界并没有获得系统认识。宋善俊教授知难而上,从源头研究该病的发病机理,为该病的研究作出了开拓性贡献,奠定了我国DIC诊断的标准,实现了新突破。


此后,他又率先在国内将肝素等用于DIC的抢救,挽救了一大批垂危患者的生命。该项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提名科技进步二等奖。


20世纪90年代,宋善俊教授主持完成了中南地区首例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由此奠定了协和医院血液科中南地区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的地位。


两天痛失两位大师

网友痛心不已:"先生走好"


来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陆道培医疗团队官微、中国医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