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林巧稚生平简介: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被称万婴之母

时间:

林巧稚: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被称万婴之母。

她去世时挽联高达4.5米,一共60个字:创妇产事业,拓道,奠基,宏图,奋斗,奉献九窍丹心,春蚕丝吐尽,静悄悄长眠去;谋母儿健康,救死,扶伤,党业,民生,笑染千万白发,蜡炬泪成灰,光熠熠照人间。

她一生未婚无子,人们却敬她“万婴之母”;她终其一生只执笔写了一本书,也从没有得过任何国际大奖,所有人都称她为大师。在她心里“病人永远最重要!”

她的一生传奇又简单。她一生亲手将5万多个孩子迎接到这个世界上, 1930年9月7日,她接生了一个叫做袁小孩的新生儿,这个长大后把自己的名字改成“袁隆平”。她给冰心接过生,也常常给普通女工、农家妇女解除病痛。

她就是人民医学家、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

林巧稚是中国妇产科学的开拓者奠基人,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也是该院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妇产科主任,她还是中科院的第一位女院士,也是第一届唯一的女学部委员。

1.她有一颗从医的心。

中国的妇产科需要我。--林巧稚1929年。

林巧稚是厦门的女儿, 1901年的12月23日她出生在鼓浪屿。她出生时已经有2位哥哥和1个姐姐,所以一出生就被扔在了冰冷的地上,是下班回来的父亲抱起了她,才有了后来我们的一代名医。5岁那年,母亲因为子宫癌症去世,林巧稚从此心里种下一颗学医的种子。

她的父亲是那个时代比较少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给了女儿良好的文化教育,林巧稚的英文也是受益于父亲的教授。后来林巧稚考协和医学院,父亲和哥哥东拼西凑为她筹措出昂贵的学费。

协和医学院是八年制,学生有一门功课不及格,留级!两门功课不及格,除名!及格的标准是75分。别的医院是8小时值班,北京协和医院是24小时值班制。而且协和医院的医生还要签一个极为特殊的条款,“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育者,做自动解除聘约论。”这就意味着,协和的内科、外科、妇产科女大夫在受聘期间,不能谈恋爱、不能结婚、不能生孩子,。

1929年,经过8年艰苦学习的林巧稚从协和医学院毕业了,她同时拿到是协和医学院医科学士学位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面对这样的苛刻条款,她毫不犹豫地接受,而且选择了妇产科,而不是女医学生更喜欢的内科或者儿科。她说“中国的妇产科需要我。” 那时,产妇的死亡率是1.5%,婴儿死亡率高达16%。林巧稚立志为中国的妇女尤其是孕妇们和婴儿们做点事。入学时他们这届一共有25个同学(5位女生),毕业时只剩下16个人,女生只剩下3位。这一年,林巧稚还获得了协和最有分量的奖项“文海奖”,她也是第一个获得这个奖项的女学生。



2.她有一双神奇的手。

英文中“助产士”这个词的本意是“站得很近的妇女”。产妇把自己和孩子两条性命都交给了你,你是唯一可以帮助她的人。

--林巧稚对学生说。

毕业后的林巧稚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开始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她只用了半年就从助理医师做到了住院医师,这个过程别人通常需要5年的时间。她独立完成第一例大手术的时候,还只是助理医生,那是一位子宫破裂大出血的患者。敢做,不是源于鲁莽,在医学面前空有勇气是不行的。敢做,是因为经过了长期刻苦的训练之后,已经“能做”。为了让自己的双手在手术时,更加灵巧,不善家务女红的她,曾经专门学习毛线编织和刺绣,以训练手指的灵活度。这大概是最早期的“刻意练习”吧。

林巧稚的医术高超,不少外地患者都慕名而来,有很多病人都指定要林大夫给瞧,她们听说,林医生有一双特别神奇的手,只要林大夫给摸摸,肚子就不痛了。

几十年之后媒体记者向连丽娟求证这事儿。连丽娟1950年毕业后就分在协和医院妇产科,林巧稚是她的科主任,她受林巧稚教导33年,连丽娟也是后来的科主任。她说:“几乎每个产妇都会因为疼痛哇啦哇啦叫唤,林大夫来了,用手在产妇头上摸摸,帮她擦擦汗,产妇就安静了。” 林巧稚的一位学生严仁英(我国妇幼保健专家)当年就觉得好奇,老师怎么就能做到可以让产妇不叫唤呢?她仔细观察着。严仕英发现,产妇阵痛时,老师会坐在产妇的身边,摸着产妇的肚子告诉她:疼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在给小孩儿腾出道儿来,让他快快地生出来。慢慢的,慢慢的,产妇就不哼唧了。

这双神奇的双手,不知道保障了多少位重症危症产妇的母子平安,我们只知道很多经林巧稚接生的孩子,被父母亲起名叫做敬林、爱林、念林等等,以此表达对林大夫的感激之情。其实,哪有什么神奇的双手,只是林巧稚的心中装着对患者的大爱,这种爱的信息传递给了患者而已。就像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林巧稚医生把医学生时代的誓言镌刻在了自己心里,时时刻刻化为行动。“我们不仅要解除病人身体上的痛苦,更要解除他们心灵上的痛苦。要时刻想着病人,医生要为病人的幸福着想,这是我们做医生应当尽到的天职。” 林巧稚行医62年,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我是人民的一员,一个替人治病的普通医生。我要做一辈子的值班医生。”林巧稚床头那部使用了30多年的老式电话机,见证了这一誓言的实施。所以,神奇的并不是林巧稚的手,而是她的心底深处坚定的信念。



3. 她身上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

“林大夫身上有一种非常特别的气质。”—董莉

董莉,是林巧稚治疗过的病人。60年之后,她告诉记者:林大夫并不是那种大美人型的女性,但是身上有一种非常特别的气质,就是让你不由地敬重和喜欢。董莉的女儿就叫“念林”。

林巧稚是个生活简朴但又热爱生活的人。她一生喜欢穿旗袍、喜欢喝咖啡、喜欢听婴儿来到人间的第一声啼哭。

林巧稚的白大褂里总是一件整洁简朴的旗袍,她薪水虽高却从不穿锦缎旗袍,最爱朴素的棉布旗袍。林巧稚穿着旗袍也是走路风快,又不失女性的仪态之美。林巧稚还喜欢喝咖啡。每天上班前、重大手术前,她总是会喝一杯咖啡,喝完精神抖擞地该查房查房该手术手术。林巧稚最爱听新生儿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她认为那是比世界上任何乐曲都好听的美妙乐章,她甚至可以把婴儿落地时的哇哇大哭,当做是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从留存下来的照片上也可以发现,只要是面对孩子,林大夫的表情就特别的柔和,面带笑容。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从照片上,影像资料上,依然能够感受到一位妇产科医生那种发自内心的对孩子的喜爱。而其实,林巧稚是一位严肃的人,五官也略显严厉,虽然她的学识气度把这种严厉掩盖了下去。没有人敢在林巧稚面前放肆。这就是大师身上的人格魅力吧。腹有诗书气自华,心有大爱面自柔。

林巧稚还有一件喜欢的事,就是听别人喊她林大夫,而不是林主任林教授。这一点,她的学生她的同事她的病人都做到了,在任何访谈中,无论被采访者是什么身份,我们听到的称呼都是“林大夫”。



4.她怀着非凡的爱做平凡的事。

林大夫看病,跟其他任何人都不一样。--郎景和。

林巧稚的学生回忆说,林大夫曾经说过:“我不能让产妇在这个时候去抓床头的铁栏杆,那样手关节要受凉落下病根的。”林巧稚就是这样对待每一位分娩的产妇的。郎景和说过:林大夫对病人就像是对自己的姐妹和孩子。

郎景和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第三位当选为院士的医生(前两位是林巧稚和宋鸿钊)。郎景和的办公室里,使用的办公桌就是当年林巧稚大夫用过的那张桌子。郎景和主任告诉记者:“林大夫看病,跟其他任何人都不一样,比如她听胎心不是用听诊器,而是先趴在孕妇的肚子上用耳朵听,跟病人没有距离感,让病人觉得亲切安全有依靠,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吸引力。”

协和医院妇产科,传承了林巧稚大夫对生命的守护和敬畏。

有很多文章说,林巧稚在去世的前一天还接生了6个孩子,这个说法笔者判断是以讹传讹了。因为去世之前,林巧稚已经昏迷在病床上了,一位82岁的中风过体质已衰弱到衰竭的瘦小老太太,体力也做不到一天接生六个孩子。讹传的来源大概是下面这个故事,林大夫弥留之际曾在昏迷中喊出过:“产钳,快递产钳!……今天又接生了三个孩子,真开心!”等等这样的话。恰恰说明,林巧稚的一生都在牵挂着产妇和婴儿。

林巧稚为保障妇女儿童健康、提高生产和生命质量,奋斗了62年。她积极推动妇幼保健知识的普及,开展妇女普查,大大降低了宫颈癌死亡率,推行节育优生,带领科研小组制定出中国避孕药的标准剂量,研制出宫内节育环。不爱写书的她,一生主编了三本妇幼科普书籍,晚年躺在病榻之上,花费4年时间,写出了50万字的《妇科肿瘤》,这本书已经出第四版,至今依然是医学院的教科书。邮电部为她发行过纪念邮票,卫生部为她举行过隆重纪念大会。林巧稚离去37年了,但她一直活在中国妇女的心中,那么多的爱林、念林、敬林、仰林,就是最好的见证。中国的女性,至今都在受惠于林巧稚大夫。

“医生就是要走到床边去,才能找到尊严。这个尊严是谁的?是病人的尊严,也是医生的尊严。” --林巧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