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有雨岛效应为何还会有干岛效应?
城市雨岛效应是因为城市与周边郊区相比,在降水时因为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降水相对较多,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
百度百科这样说:由于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吸热率和更小的比热容,使得城市地区升温较快,并向四周和大气中大量辐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岛屿,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
注意到其中时间尺度是同一时间,空间尺度是城市与郊区。
“雨岛效应”是如何形成的呢?大城市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加之盛夏时节,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
①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水的发生、发展;
②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大核(如硝酸盐)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作用;
③城市的下垫面粗糙度大使其降水雨系减慢,延长城区降水时间。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就会形成‘雨岛效应’。
大城市及其下风向“雨岛效应”明显。由于“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和暴雨之时,这样易形成大面积积水,甚至形成城市区域性内涝。
但城市干岛效应又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
城市干岛效应其实是相对于郊区而言的。
这是因为在市内由于大面积路面硬化等造成水泥覆盖区域广、建筑物多等下渗至土壤中少,排水设施好,都造成储水面少,同时由于排水设施好,积水存留时间相对较短,导致地面的可蒸发量少,因此进入低空大气的水汽少,城市空气中的水分偏少,湿度较低,形成孤立于周围地区的"干岛",并形成城市的干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受多种因素所控制的,系统天气状况是决定性因素;其次是土地利用构成,其中建筑率和绿地率关系重大;取样日期、地点的不同,对调查结果有一定影响。
最后归纳:现在知道了吧,雨岛效应是指在城市热岛环流的推动下,因为水汽上升引起的,这种降水有的称其为城市雨。
干岛效应指的是城市空气湿度较小,也就是说城市的蓄水能力较差造成的。如果更简单的去理解,可以如下:空气中的水分大部分是通过蒸发和蒸腾得到的(水输送也得需要蒸发蒸腾将液态水转化为气态水),城市中的地表水体相对较少,植被也相对稀少,实际蒸发和蒸腾的量并不算大,所以空气中的水分相对植被覆盖较好的区来说算是比较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