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学习《唐诗三百首》:《回乡偶书》贺知章

时间:

《回乡偶书》

题注:偶书:偶然有感而作。这其实是两首七言绝句的组诗,合在一起称作《回乡偶书二首》,《唐诗三百首》只收录其一真是不应该,今天就一起都学学吧。


作者:唐·贺知章

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人称“诗狂”,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诗人、书法家。

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

由于生逢盛世、仕途顺利的人生际遇和旷达洒脱的个性,贺知章在诗歌中没有愤世嫉俗,身世悲凉的哀伤叹,即使有惆怅,基调也是乐观豁达的,风格气度雍容,清新潇洒。贺知章的诗歌感情自然、逼真,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源于生活,发于心底,意境深远。

诗文格律

其一:仄起首句入韵,平水韵十灰。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中仄仄平平。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平平中仄(仄)平(仄),仄仄(中)平平仄平。

三句半拗,四句补救,无出律。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注解及译文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老大:年纪大了,少对老,小对大,少小对应老大。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乡音:家乡的口音。衰:音吹,减少、脱落。

译文: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年老了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疏落不堪。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相见:看见我。不相识:不认识我。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译文:孩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客人您是从哪里来的呀?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岁月多:很多年。人事:人情世故、人事关系。消磨:逐渐消退、消除。

译文:离开家乡太多年了,回来后发现家乡的人情世故至少一半都已经消亡了,实在是变化太大让人无法接受。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译文: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清波,还和当年一模一样。


赏析与感悟

1.写作背景: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贺知章辞官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此时他已有86岁,距他37岁进京赶考并高中状元踏上仕途,离乡约有50个年头之久。人生易老,世事沧桑,此情此景,心头自有无限感慨,这组诗就是他回到故乡后所写的,这一年也是贺知章生命的最后一年。

2.写作手法: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运用“对比”的手法,产生落差,制造美感。少小与老大对比,离家与回对比。乡音未改代表着“本心”“根源”不变,而“鬓毛衰”代表着年华易逝、世事沧桑的改变,不变的初心与变化的模样,这也是一组对比。遥想当年离家时的风华正茂、踌躇满志;而今归来时的老态龙钟、风烛残年。我的乡音未改,我对故乡的深情从未改变,但故乡是否会记得我这位离家半个世纪的游子呢?

感情的铺垫已到位,接下来安排一个独特的小场景,让酝酿已久的情感瞬间引爆。于是就自然的带出下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在乡间小巷偶遇一群儿童,熟悉的环境陌生的人,古代的交通造就了闭塞的乡村,也造就了独特的乡亲之情,村里就那么几户人家都是最熟悉不过的人,所以当儿童们用警惕而又好奇的神情打量着一个陌生的老头,还问道:“您从哪里来的呀?”虽然只是平平常常的一问,对诗人来说却成了重重一击,自己的落叶归根倒成了反主为宾了,此处生出的无穷感慨,瞬间就能共情到所有离乡的人,仿佛所有与家乡有关的感情都蕴含其中了。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第二首诗是第一首的续篇,这两句是其二的头两句。在强调离乡岁月多的同时感慨“人事半消磨”,与杜甫的“访旧半为鬼”(《赠卫八处士》)有异曲同工之妙。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独立门前镜湖之畔,“物是人非”的感触涌上心头,昔日的人事已经消磨殆尽,惟有不变的是镜湖的波涛滚滚,其间多少辛酸一同随波涛翻滚而出,无语凝噎。

3.有一种酒叫思乡的酒,它从游子离开家乡的那一刻开始酝酿,时间越久就越浓厚。一坛窖藏半个世纪的老酒,入口极顺,温和甘醇,却又后劲极大,回味无穷。人有时候笑着笑着就哭了,就如同“笑问客从何处来?”一般。

“初闻不解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原来,乡愁从游子离开家乡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只是,懂与不懂之间,隔着千山万水,隔着千帆阅尽。

半个世纪的魂牵梦绕,半个世纪的落叶归根,我觉得没有人能比贺知章更懂得“乡愁”这种浓郁的感情。酝酿了半个世纪的乡愁,怎能不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