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邺城是现在的哪个城市(魏孝文帝迁都,为什么没有选邺城?)

时间:

邺城,就在今天的河北邯郸市临漳县。今天的临漳不太起眼,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算是北方的核心城市之一。邺城原为曹魏统治中心,其后成为后赵与前燕的都城。北魏的道武帝和明元帝就曾经打算迁都邺城。

邺城遗址

公元398年(天兴元年),道武帝拓跋珪平定河北之后,到邺城巡视,把当初曹魏、后赵、前燕遗留的台榭宫城考察了一遍,就有定都于邺城的意图。但由于鲜卑贵族(也就是拓跋家族的合伙人)的反对,道武帝迁都邺城的计划没有成功。

道武帝死后,其子明元帝拓拔嗣继位。

公元415年(神瑞二年),北魏因粮荒打算迁都邺城。但被崔浩劝阻。崔浩认为,北魏依靠威慑力实现对国内的控制,国都在平城的话,可以让中原民众看不透北魏的实力,不敢造次。而且此时北魏在地方实行的是宗主督护制,凭借各地强宗大族进行统治,其统治力很有限。邺城这里大族林立,北魏迁都于此的话,则将困于各宗族势力。此外,还有胡夏、柔然的外在威胁,这显然都是北魏所顾忌的。因此,迁都邺城的计划又被搁置下来。

之后,北魏历经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时期,再没有以邺城为都的打算。

到了魏孝文帝时,孝文帝想要迁都,但目的地是洛阳;此时有多位重臣提出建议:要迁都的话,还不如迁到邺城;并摆出多方面的理由。但最终孝文帝还是选择了洛阳。

孝文帝为什么最终没有选择迁都邺城呢?

邺城劣势之一:邺城世家大族势力太强,与孝文帝迁都目的相悖。

公元493年(太和十七年),孝文帝以南伐为由,打算迁都洛阳。此时,迁洛还是迁邺的争端开始了。

北魏朝中的汉族士人,以河北士人居多,他们纷纷上表,认为应当迁都邺城。老臣高闾明确上表劝谏迁都邺城,这应当是河北士人意愿的代表。除高闾外,当时主张迁都邺城的还有御史崔光。

对于孝文帝来说,他迁都的目的之一是摆脱鲜卑贵族的掣肘,加强皇权。邺城地理位置虽然重要,但如果迁都邺城,在北魏门阀制度下大族的势力将大大加强。孝文帝曾经评定了鲜卑族穆、陆、贺、刘、嵇、于、楼、尉八姓为第一等士族,他们与汉族大姓崔、卢、李、郑、王结成联姻。一旦迁都邺城,邺城当地的大族加上迁来的鲜卑大族,他们的势力不但不可能削弱,反而可能会得到加强。这与孝文帝力图摆脱旧势力以加强皇权的迁都计划背道而驰,因此,迁都邺城的计划当然会遭到孝文帝的反对。

邺城劣势之二:偏安政权的国都,配不上孝文帝的宏大政治理想

邺城曾经是曹魏的统治力量中心,后来又成为后赵、前燕的都城。但曹魏终其一朝都没有统一全国,后赵前燕这两国更是偏安一隅的割据政权。而北魏在太武帝拓跋焘(孝文帝曾祖)时代,北魏就统一了北方,之后北魏疆域不断扩大。

此时,曾经作为小国旧都的邺城已不能满足孝文帝的政治理想。他理想的都城,当能定鼎中原,以图谋天下。所以,在群臣劝他迁都邺城时,他持反对甚至鄙夷的态度。

邺城劣势之三:过往的历史令孝文帝忌讳

孝文帝在反驳崔光的劝谏时,列举了枉人山、列人县、柏人县三个地名,对它们甚为忌讳。

枉人山,据传为殷纣王杀比干之处。

列人县,支持后燕建国的慕容农所率领的列人集团,以乌桓部众为主力,正起自列人县。势力集团,这为孝文帝所忌讳。

柏人的典故,出自汉高祖刘邦。据《史记》记载:“汉八年,上从东垣还,过赵,贯高等乃壁人柏人,要之置厕。上过欲宿,心动,问曰:‘县名为何?’曰: ‘柏人。’‘柏人者,迫于人也!’不宿而去。”这段史料说的是,赵国贯高等人因赵王张敖受辱而试图刺杀刘邦,刘邦因厌恶“柏人”地名而离去,躲过一劫。孝文帝此时,最怕受制于人,邺城的历史故事是他忌讳的,而邺城附近的大族势力,是现实中他所忌惮的对象。

邺城劣势之四:邺城没文化,不利于与南朝争夺正统。

孝文帝继承祖宗基业并发扬光大,他试图更进一步,与南朝争夺华夏正统,更想统一中国。平城是用武之地,但不是文化中心。洛阳的文化优势,成为孝文帝决定以洛阳为都的主要依据。

邺城从来不曾当过中国的文化中心,而当孝文帝到洛阳参观西晋旧址时,“顾谓侍臣曰:‘晋德不修,早倾宗祀,荒毁至此,用伤朕怀。’遂咏《黍离》之诗,为之流涕。”那句著名的“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就出自《黍离》。

由此可知,孝文帝表现出的是对西晋政权的认同感,也就是对华夏正统的向往。孝文帝对洛阳的倾慕,流露出他对大一统的追求。

魏孝文帝长陵

邺城劣势之五:北魏军事重心转移,邺城无法匹配孝文帝的军事理想

孝文帝时期,北魏的军事重心已经转移。

孝文帝时的北魏,已经把疆域从平城一带扩展到整个北方,东至辽东,西达西域,向南已经控制到了淮河沿线。

对于华夏中心而言,北魏边境经历了从北到南的转移过程。淮北诸州陆续平定后,在孝文帝兼并南朝、统一天下的志向下,邺城的地理位置便不具备优势,军事地位也随之下降,河洛一带军事地位上升。若以洛阳为都,则对北魏统筹调拨兵力提供了便利。

孝文帝在洛阳以东的洪池泛舟时,就对李冲说:“朕欲从此通渠于洛,南伐之日,何容不从此入洛,从洛入河,从河入汴,从汴入清,以至于淮?下船而战,犹出户而斗,此乃军国之大计。”这不仅说明孝文帝的目标是统一天下,也说明河洛一带对南伐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意义。

结语

古代王朝选择都城,如果主动把都城选择在接近王朝主要敌人的地方,那么王朝就具有积极进取的意图。孝文帝迁都选择更靠近前线的洛阳,而不是曾经的军事重镇邺城,就是这种进取意图的体现。邺城相对于河洛一带的军事优势不再,缺乏华夏正统的文化优势,因此,孝文帝最终放弃邺城,选择洛阳,也是顺理成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