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真菌感染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盘点4种真菌感染的治疗)

时间: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肿瘤化疗、广谱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s)的患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IFIs的可归因死亡率仍然很高,部分原因是全球出现的霉菌和酵母菌耐药性。关于侵袭性酵母菌感染,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念珠菌感染


在我国,念珠菌是侵袭性真菌感染最主要的病原菌。在过去十年间,侵袭性念珠菌病(ICs)的治疗没有发生明显改变。棘白菌素类是 ICs的一线用药,可接受的替代用药包括氟康唑或脂质体两性霉素B (LAmB)。如病情稳定且血培养转阴患者、为敏感菌株感染,可选择三唑类进行降阶梯治疗。若有明确的真菌种属鉴定结果,应以药敏试验指导治疗。如存在念珠菌感染,应尽快拔除留置导管。若因病情无法及时拔管,应考虑应用棘白菌素或脂质体两性霉素B,因其对念珠菌生物膜治疗活性较好。


如果念珠菌血症持续时间较长或难以治疗时,应进行转移灶的评估。心内膜炎并不常见,有时仅根据无临床表现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检查进行怀疑。如果确诊心内膜炎,抗真菌治疗最初应包括LAmB(+/−氟胞嘧啶[5FC])或大剂量棘白霉素药物。如果对于唑类药物敏感,可选择该类药进行降阶梯治疗。


眼科检查是评估是否存在眼部念珠菌病所必需的。在没有眼部症状的患者中进行常规眼科检查上尚在争议。ESCMID指南建议在念珠菌感染后7天内(或中性粒细胞减少计数恢复后),由眼科医生进行眼科检查,因为眼部疾病的发生率较高,主要是脉络膜视网膜炎。眼部念珠菌病需要使用具有最佳眼部穿透性的药物进行长期抗真菌治疗(如氟康唑、伏立康唑或联合LAmB合5FC治疗,治疗时间为4-6周),并且可能需要眼内干预,如玻璃体切除术和玻璃体内抗真菌治疗。


对于中性粒细胞减少合并念念珠菌血症的患者,应常规进行腹部影像学检查[超声、CT扫描或磁共振成像(MRI)],以排除肝脾念珠菌病。并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恢复时应进行重复影像学检查。肝脾念珠菌病应每3个月进行一次CT成像随访,并持续进行抗真菌治疗,直至影像学显示病灶恢复或钙化,通常需要6个月左右。



耳念珠菌感染


耳念珠菌可以引起严重的侵袭性感染,容易漏检,部分多重耐药菌治疗困难,能引起院内感染暴发。耳念珠菌通常对唑类药物耐药(90%),对棘珠菌素类((2-10%))和两性霉素B(AmB)(8-35%)有不同程度的耐药。


确定耳念珠菌感染后,抗感染目标治疗应基于临床表现( 如感染部位、严重程度等) 、个体化特征( 如免疫力、肝肾功能等)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PK/PD等临床药理学原则、国内外指南、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抗真菌药物。如果有可信的药敏试验结果,优先考虑敏感性药物。



隐球菌感染


隐球菌病是由多种隐球菌引起的,其中新生隐球菌通常导致免疫缺陷个体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而格特隐球菌导致免疫正常宿主的肺部疾病。隐球菌病最常见的表现是隐球菌性脑膜炎(CM),但也可以导致播散性疾病和肺部隐球菌病。高危人群包括HIV患者、移植受者和免疫缺陷者,免疫正常者也可能受影响。


对于HIV感染者隐球菌性脑膜炎,可采取Am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对于难治性HIV相关CM,可考虑联合用LAmB、伏立康唑、重组干扰素-γ(rINF-γ)进行挽救治疗。



阿萨希毛孢子菌感染


阿萨希毛孢子菌是一种条件致病真菌,侵袭力是阿萨希毛孢子菌病发病的重要环节。阿萨希毛孢子菌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


阿萨希毛孢子菌通常对棘白菌素耐药,ESCMID/ECMM指南推荐伏立康唑作为阿萨希毛孢子菌感染的一线治疗,AmB可作为替代或辅助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