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传统文化介绍,一个富有浪漫情调的节日
今年三月二十六日,农历为三月初三,华夏民族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因为多在三月上旬的巳日,故称“上巳节”,民间俗称“三月三”,语调“平-仄-平”,这音色多美。同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不同,这个节日没有特定的食物符号,不以大快朵颐为乐事,而以放飞身心为享受,以欢快自由的主旋律,让人们挥洒春天的愉悦。宛若一个叫作《满庭芳》的词牌,被不同的时风世俗,填充以缤纷的内容。
上巳节,起源于周代的洛阳,一开始就带着浪漫的情调。在一个日朗风清、百花盛开的三月三,周公邀集群臣,集聚在洛水之畔,开始“袚禊”活动。说白了,就是一块在河水里沐浴,洗掉身上尘垢,涤去心中的愁烦,尔后把盏对饮,诗词唱和,以灭病消灾,使得身心清爽。平民效而仿之,形成了最初的“修禊节”,不仅男人呼朋引伴,女子们届时牵姐携妹,彩色的衣裙花团锦簇,歌笑成一群群叽叽喳喳的喜鹊。在当时的社会,女子们在野地里撒欢的日子,这是唯一的一个,由之如出笼的鸟儿,戏耍出许多的花招,以柳枝编成花冠,采野花插满鬓边,且恣意亮起歌喉,一声声莺啼燕啭,表达美妙的情思,姑娘们私下里叫作“女儿节”。这般胜景,感动了无数诗笔,连那个专事苦难抒写的杜甫,也不由改了腔调,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就是在这天,孔夫子也潇洒过一把。纸画或泥塑或木雕的至圣先师,从来都是板着面孔,何其一本正经?鞋子袜子,袍子褂子,长带子外罩子,装裹的里三层外三层。当他解放了自己,层层剥葱一样,露出那身肥膘来,晾晒在阳光下的所有部件,跟男人浴室里照镜子,应该没什么两样。断不是兀自损毁圣人的英名,确是来自《孔子家语》的写真: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若转换成纪实片,挺好看:五六条高大汉子,六七个小男孩子,把短衫薄裤,脱了个精光,在沂水河里洗澡玩儿,搓去了经冬的老皴,光堂堂交给暖风一吹,拍着屁股跳着舞,痛快够了,唱着歌归来。唱的什么歌?无非是:哩咯啷,哩咯啷,明晃晃太阳当头照,照见我没穿衣裳,哩咯啷。
三月三的物候,山是眉峰簇,水是眼波横。宛若眉峰上的一颗美人痣,举世公认的是一座兰亭。兰亭见证了浪漫的极致,是为“曲水流觞”。一湾曲水,如轻纱如玉带,盘绕在传绍兴西南13公里处,一座兰渚山,绿树繁花,掩映着秀美的兰亭。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上巳节,惠风和畅,王羲之和孙统、孙绰、谢安等42位名士,相邀宴集于此。大家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杯置于清流之上,漂到谁面前,谁就要即兴赋诗,否则罚酒三杯。这次聚会,名士们现场作诗37首,王羲之为之作序,成就了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那些满含着酒味的诗作,随着曲水流出了人们的记忆,而王羲之的墨宝,一字足值万金,陶醉着世世代代的学子书家。
三月三的浪漫,不是笔墨文人的专利,壮族的三月三歌圩,别有一般意趣。圩,类同中原的乡村集日,不过聚集的不是商贾,陈列的不是物品,却是唱歌的人群,所以称作歌圩。爱唱歌的壮族同胞,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称为“三月三歌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鸡蛋,妆扮以漂亮的衣裙头饰,一如春节的热闹。歌节持续三天,村边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兼有白发老人引吭,豁牙娃娃的清韵,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可达数万人之众,荟萃了方圆几十里的男女歌手,一代代的刘三姐和阿牛们,腔调依旧百灵鸟,妙词新翻杨柳枝。
把舒朗的心情放飞到天上,在山东潍坊,三月三是“风筝节”纸鸢伴着云卷云舒。浪漫波及心爱的物体,在赣南是为“赛牛节”,健硕的耕牛沐浴之后,披挂以彩练,借以张扬人心的喜乐。在黎族,是为“米酒节”,各家把新酿的好酒,互相品尝,分享生活的甜美。三月三,还是土家族的“情人节”,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互相踩脚丫表达爱慕,而后俩手拉钩,情定终身。在燕赵故地,据说这天是王母娘娘的生日,节日的内容是“簪花掐朵”,女孩儿们结伴看桃花,折一枝枝新开的红艳,各戴在辫梢,再齐手扎一个桃花绣球,为仙母贺寿,不由就腰肢扭打起来。赏花人的脸颊带着喜悦——人面桃花相映红,俊俏如七仙女的姐妹,桃瓣似的红唇唱着《桃花盛开的地方》。